首页    学堂概况    专家队伍    人才培养    招生就业    学生活动    听课感悟
当前位置: 首页 >> 尼山学堂 >> 最新动态 >> 正文 今天是:

儒家文明论坛第九期圆满结束
作者:王冰雅 来源:  发布时间:2017年03月17日 15:03 浏览次数:

2016年3月15日晚,林安梧教授“儒道佛三家思想与二十一世纪的人类文明”系列讲座的第九讲《论儒道佛三家思想之融通及其对现代化之后的可能贡献》在知新楼2116顺利开讲。

继前几讲深入阐发儒道佛的义理后,本场讲座中,林安梧教授首先论证了三家思想的融通何以可能。他认为,融通既需要双方各退一步,也需要双方各进一步,儒道本身同源互补,佛教虽为外来宗教,但仍有可融通处,譬如,佛教强调众生平等而儒道两家思想原本隐含着平等意识。林安梧教授用三个词分别概括儒道佛思想:仁义孝悌、付能与所、自在解脱。他对“现代化”和“现代化之后”做了区别,并用比较哲学的方式反思现代化之后人类面临的严重危机,如工具理性高张、人的异化等等。在这一过程中,林安梧教授强调东西文明交谈要有平等的话语权。

其后,林安梧教授通过一张简明的表格,从教别、主旨、目标、身心状态、观法、修养工夫、存在论式、实践方式、人格圆成等方面分析了儒道佛的区别与和会。他提出一个问题,既然儒道同源互补,那么为什么宋明理学会排斥佛老呢?他认为这与时代因素有关,一方面,唐代之后,寺院、道观、庙宇在整个制度结构上存在严重问题,给经济税收带来了巨大压力;另一方面,他指出佛、道思想的变化,二者都趋向于消极避世。林安梧教授主张在区别中理解三家的精神,回到经典中去寻找融通的可能,建立“生生法”与“无生法”、“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联系。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从宋明到当代,儒道佛的关系经历了由儒家“排斥佛老”到“儒佛论争”。今天,人们充分吸收前辈学者的思想成果,看到儒道佛融通的新的可能。林安梧教授对比了熊十力与牟宗三的思想,受到启发,提出“存有三态论”的构造。所谓“存有三态论”,是指“道”开显为三态,具体包括“存有的根源”、“存有的开显”和“存有的执定”三种形态。

接着,林安梧教授指出现代化之后,儒道佛三家思想对于工具理性、人的异化等问题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笛卡尔讲“我思故我在”,西方通过思维确立存在。启蒙运动之后,人们的理性之光点燃,人从压抑中解放出来,用知识的力量控制世界,这样延伸下来,人们误认为人是世界的中心、万物的主宰。但是,东方儒道佛三教思想是弱控制系统,认为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人参赞天地化育,人与万物和合不二的关系。在东方思想中,“名以定形,文以成物”,人们通过主体的对象化活动去确立对象物而并不认为话语论定的对象物是存在物本身,所以“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强调回归生命源头、道理本身思考问题。从韦伯的经典作品《基督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读者可以感受到西方基督新教伦理的转化中隐含着现代性精神之后的强控制力量,一种古希腊悲剧般的一往而不复的必然性力量,而古老的东方文明正是解开这种力量的重要智慧,所以东西方需要更多的交谈和对话。林安梧教授提到怀特海“具体性的误置”和海德格尔“存在的遗忘”,强调东方哲学的重点是解开语言的限制,回到存在本身。他还对“存有的连续观”和“存有的断裂观”进行了对比。他用八个字概括儒道佛的意蕴:生生不息、如如自在。最后,林安梧教授以1996年创立南华大学哲学研究所时开学仪式上的发言作为结语:“道显为相,象以为形,言以定形,言业相随,言本无言,业乃非业,同归于道,一本空明。”

在互动环节中,听众结合自身阅读体会进行提问,如怎样理解南怀瑾对于儒道佛的比喻,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佛教的多元派别中是否有核心性的思想概念等。林安梧教授夸奖了同学们积极思考的态度,对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精彩解答,他鼓励同学们回到经典、理论和实践中去,不断学习,收获成长。


关闭

山东大学尼山学堂2013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