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堂概况    专家队伍    人才培养    招生就业    学生活动    听课感悟
当前位置: 首页 >> 尼山学堂 >> 学术活动 >> 正文 今天是:

时见疏星渡河汉|徐传武教授采访录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18日 09:26 浏览次数:

为响应教育部关系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读懂中国”活动,尼山学堂组织学生对几位亲历和参与新中国建设、高校教育发展等方面的“五老”同志进行了采访。第一位接受我们采访的是我院的徐传武教授



人物

简介

徐传武,男,1948年1月15日生,山东省宁阳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74年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先后在山东大学中文系、《汉语大词典》编写组、古籍整理研究所、文史哲研究院工作。为《周易》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基地兼职教授、山东省古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曾子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献和中国古代文化史的研究。出版的学术著作主要有《左思左棻研究》、《三国志常识百例》(韩文)、《古代文学与古代文化》、《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李贺论稿》、《李贺诗集译注》、《世说新语》。参加了《汉语大词典》、《中国古代名物大典》、《全唐五代词释注》等十几部书的编撰工作。主编了《中国古代文献学家论考》、《中国历代文学学家论考》等著作。还主编了《中华学人文稿》、《中华学人丛书》、《中华学人论丛》、《文化与学术丛书》、《新纪元文丛》等丛书。发表了《试谈牛女神话的起源贺演变》、《世说新语刘注浅探》、《皇甫谧卒年新考》、《张载入蜀之年辨析》、《左思<齐都赋>探微》、《试谈<西游记>的五行学说思想》、《古籍中天文用语辨析》等近百篇学术论文。开设的课程主要有:《魏晋南北朝文学文献研究》、《魏晋玄学研究》、《魏晋南北朝诗歌专题研究》、《魏晋南北朝辞赋专题研究》、《魏晋南北朝散文专题研究》、《魏晋南北朝文论专题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史》、《中国文学研究史》、《中国文化史研究》、《古文献研究方法论》。现正从事《南北朝全书》、《南北朝佚书考》、《中国古代科技名著译注丛书》的编撰工作。

 


Q
A
&

欢迎来到尼山君和徐老师的采访现场


Q

尼山君:您潜心研究数十年,成就非凡,是怎样的契机促使您选择了这个专业呢?

A

徐老师:成就非凡不敢当,只能说努力认真的搞了几十年。谈到契机,可以说一是工作需要,一是热爱这项工作。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有着非常灿烂的文化,滋孕我们的祖先而且还在滋养着我们,甚至可以说对世界都是非常丰富而宝贵的财富,对中国和世界仍然和继续在起着很大的作用,还会继续做出巨大的贡献。我热爱这项工作,希望选择了这个专业后同学们也能够潜心于此,献身于此。这个专业也是一个宝库,也是金山银山,如果你不负此君,此君也不会辜负于你。

至于为什么会选择魏晋南北朝作为研究领域,同样的,一是因为工作需要,二是因为机缘。本来中学的时候觉得汉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顶峰,后来由于听了《文心雕龙》课,觉得魏晋南北朝也是文化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阶段。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孕育了后来的唐宋文化。相对汉唐而言,对于六朝的学术研究较少。(我)深入研究之后发现不仅很有价值,而且很有意思。其中的古代文论和其他一些方面,比如古代小说,都是很了不起的,所以我愿意钻进去研究。

尼山君:在您的课上我们发现您对天文历法,还有阴阳五行这些学问都有一定的研究。请问是什么样的契机促使您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并针对这些领域去做研究呢?

徐老师:我发现有的讲古代汉语、古代典籍的老师,对天文历法常常讲错,譬如 “南箕北斗”、“牛女”、四象的“东方苍龙”和“西方白虎”,就有不少人搞错。我因为在农村生活多年,对天上的星象有些认识,就深入钻研,逐步搞清了一些东西,并和古籍研究、古代文化结合了起来。如我研究牛女神话的起源,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我曾经写过纠正《词源》、《汉语大辞典》天文词目错谬的论文。所以我认为古代文史哲不分家,甚至文理生、医学生都难分难解。我们不深入了解,就容易搞错。比如早年的“葵草”,也有向阳之性,但有人注解为“向日葵”,就错了。因为“向日葵”传进华夏很晚。所以搞古代文化、古代典籍的,也要对理科的、生物的、医学的东西有所了解,不然,也会闹出笑话来。阴阳五行这些东西也是我们古代文化的一部分。有人认为和古代天文历法、中医结合得挺密切,有人则称之为“中国人的思想律”, 还有人称之为“五行毒”、“五行老妖物”。但前年中央宣传部等就把它们做为公民应当了解的知识。我们不能盲从,不能迷信,但应当了解。因为它们是客观存在,已经渗透到古代文化、古代典籍之中。比如五行和很多东西都是配套成龙的,我称之为“五行配合律”,我把金木水火土和五方、五色、五脏等40多种都能配合起来,可以解决很多疑难问题。我们搞古代文化、古籍整理,最好不要有盲区。

Q

尼山君:作为山东大学的优秀教师,数十年的讲课经历,是如何做到讲课热情呢?

A

徐老师:我最近看了华为任正非的演讲,他说他的父母是教师,但不希望自己的后代当教师。但我认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非常喜欢教师这个行业,不但喜欢当大学老师,就是中小学的民办老师,我都十分喜欢。一方面为培养人才做贡献,另一方面教学相长,我自己提高也挺大。别人称毛主席四个伟大,他说,只保留一个“伟大的导师”。毛主席认为这个“导师”,就是教师,他喜欢教师这个工作。温家宝总理出身于教师家庭,他为之十分自豪。我非常喜欢教师这个行业。《孟子·尽心上》说“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个很快乐的事情,孔子、孟子这样的大圣人都这么喜欢教育事业,我们喜欢教师这个行业可以说是继承了圣人的衣钵。所以我教育学生非常热心,非常热情。现在虽然退休了,让我讲课我还是很高兴。虽然我身体不太好,但让我给尼山学堂上课,我乐此不疲。有些中学让我去讲讲学习方法,我也非常乐意,可以说是“不知老之将至”。我可以连续讲解三四个小时,一点儿也不觉得累。不但“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件快乐的事情,即便是“非英才”、“平庸之才”,能够教育他们,我觉得同样是件十分快乐的事情。能够把“非英才”、“平庸之才”教育好,有较大进步,这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有这种认识,所以我讲课就很负责,有热情,有激情。我讲课时,备课舍得下大功夫,讲课质量较好,又和科研结合起来,把发现探索、心得体会写成论文,能有一些科研成果,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


尼山君:在山东大学多年的科研教学工作中,您有没有一段最难忘的科研教学经历能与我们分享一下呢?

徐老师:讲一段往事。我给尼山学堂第一次上课时,忽然患病住院,尼山学堂的六七个同学来看望我,而且说,大家还要分批前来探望。我请他们不要来了,如果十年以后我还活着,如果他们愿意,可以给我写封信,谈谈自己的成就、自己的贡献、自己的感想等等。君子之交淡如水,庄子说“相忘于江湖”,我们如果不能“相忘于江湖”, “相望于江湖”也就可以了。我对我的其他学生,也是这样,大家都忙,事业、家庭,平生难得半日闲,没必要把大好时光花在迎来送往上。如果能“相望于江湖”,我们也来分享同学们的成就,也来分享同学们的欢乐,也不枉曾经有这么一段师生情谊了。


Q

尼山君:时值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暨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作为老前辈,您对当代青年,尤其是尼山学子有哪些期望和嘱托?

A

徐老师:我虽然只给尼山学堂上了一门选修课,接触不是太多,但我认为尼山学堂这种“尖子班”的形式很好,同学们水平很高,论著写作成绩斐然。用几句诗词格言表达我的期望和嘱托吧。

胡乔木说,如此江山如此人,千年不遇我逢辰;范文澜讲,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华罗庚说,弄斧必到班门,对刀就找云长;林则徐说,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蒲松龄写过,有志者 、事竟成、 破釜沉舟、 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 天不负、 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曹雪芹还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醒世格言》里讲“笨鸟先飞早入林”,我在后面又加了一句:笨人勤学早成才。高中时我把它作为格言,写在每本书上。上了大学、研究生的人都不笨,但要把自己看作愚者,不要自恃聪明。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词学大家夏承焘,包括咱们山大中文系的殷孟伦先生都认为,“要以愚自处,不要仗恃聪明。”习近平话改革:“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礼记·中庸》曰:“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还有刘禹锡的《秋词》: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一个不太有名的人说,“用笔不灵看燕舞,行文无序赏花开”,我用这句话,重点是讲治学的机动灵活性。

最后我要说我对人才成长的一些看法。用图来解就是徐传武《人才成长图》,概括一下就是“德才学识运,兼备可通神。”真正讲人才成长论,从唐代刘知幾开始、到了清代诗人袁枚,从作诗的角度讲才学识,清代史学大家章学诚、清末的梁启超,他们后来又加上了德,是为“德、才、学、识”。有一位数学家王梓坤,写了一本书叫《科学发现纵横谈》,我觉得很有新意,这里“纵”指的是介绍古今中外的科学家、杰出人物,“横”就是从他们的“德才学识”看看他们哪里做得好、哪里出了问题。这本书当年被评为青年爱读的十大好书之一,我觉得实至名归。诺贝尔物理学奖1962年获得者前苏联物理学家兰道,很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他有个著名的“人才分类图”。他把人才分作“四类”,但人才是复杂的,能力也很难完全量化的,我们可以从精神实质上理解“人才分类图”。

第一类为“正三角形”。下底表示知识面广博,基础雄厚;上面的尖顶,表示思路敏锐,眼光犀利。当然这是最好的一类。

第二类为“两个三角形的底部重合”。上面的“尖顶”,表示思路敏锐,眼光犀利。下面的“尖尖”,表示知识面狭窄,基础薄弱。这一类有长有短。


第三类为“两个三角形顶尖相对”。上底表示思路迟钝,眼光笨拙。下底表示知识面广博,基础雄厚。这一类也是有长有短。

第四类为“倒三角形”。上面的底部表示思路迟钝,眼光笨拙。下面的“尖尖”,表示知识面狭窄,基础薄弱。

我曾经把刘知几的“三长才学识”的“人才观”附会到兰道人才分类图上:才、学两点组成正三角形的下底,而“识”就算正三角形上面的尖顶,“才学识”三点也组成了一个“正三角形”。胡适说“为学要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金字塔,底要广大顶要高,这也似一个正三角形。刘知幾、胡适、兰道,三者虽涉古今中外,但可以说英雄所见略同,三者在“人才观”上有“灵犀相通”之处。胡适在才学识之外,还强调一个“运”字。“运”者,时运、时机也。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张幼仪(徐志摩前妻)也说“人生从来都是靠自己成全”,机遇是要靠自己去发现和把握的。

周遭的圆圈表示“德”,它制约着才学识,特别重要。圆圈中间的内接三角形三个顶点,分别表示才学识,上顶尖表示识,下面两个顶点组成的横线表示才学组成的基础。中间的圆点则表示“运”,即时运、时机,它处于核心位置,以显示其重要。微小而玄乎,显示其玄妙而难测,具有不确定性。成长图旁边的文字是:德才学识运,兼备可通神。我根据古今中外的人才成长理论,制成此《人才成长示意图》,具有独创性。所以我在自己的《论学诗》一文中说: “人欲成大器,德运才学识;五者俱备齐,成功自临矣。”

 

 


关闭

山东大学尼山学堂2013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