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儒家文明论坛

儒家文明论坛第64期 汪荣祖教授系列学术讲座第一讲:我走过的求学路

时间:2019-10-23 作者:文/王露晗 图/于晓雨

10月17日晚,由山东大学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尼山学堂共同主办的“儒家文明论坛(第六十四期)”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知新楼第五讲学厅举行。本场讲座题目为“我走过的求学路”,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访问学者、著名中国近代史学家汪荣祖教授主讲,王学典院长主持本场讲座。

汪荣祖教授结合自己人生经历生动形象地为在场同学讲述自己三个阶段的求学历程:一、赴台求学阶段。他就读于台湾大学历史系期间,受Allan NevinsThe Gateway to History》一书影响颇深。汪教授讲述了在台大学习期间殷海光教授方法观念的风行,并对史家是否是天生的这一命题提出个人的真知灼见。他回忆了选读徐子明教授的西洋中古史和国史课程的趣事,并追忆其台大同学李敖,同时表达了对他的悼念。二、出国深造阶段。他师从Dr.Paul S.Holbo,学习了两年的美国外交史。通过比较中国与西方历史观的不同,汪教授回答了“历史是什么”这一恒久的问题。汪教授后转向中国思想史研究,师从华盛顿大学萧公权先生,对其所著的《政治多元论》给予高度评价,深佩“此书才力与魅力均巨”。他自作《西城悼迹园师》一诗,感念师恩。三、重返祖国阶段。汪教授成为中美建交后的学术交流学者,赴北京拜会钱钟书先生,感慨钱学之博深,后落脚复旦大学,认识周谷城教授,与朱维铮、姜义华交往,并应葛懋春、项观奇教授之邀访问山大,与山大结下不解之缘。汪先生第一本著作《史家陈寅恪传》的出版带动了学术界的“陈寅恪热”。受中国人本主义史传传统的影响,他多以重要人物为中心来展示学术思想的历史面貌,这种模式也对历史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汪荣祖教授最后指出研究历史文字功夫的重要性。史学研究仍然需要社会科学方法,但不能囿于社会科学报告式的历史书写。史学研究成果需要文学性的叙事来呈现,该叙事模式有赖诗心神会与传神,这将更有利于历史求真。

王学典院长称赞这是一场信息量庞大,富有感染力,非常具有深度的报告。汪荣祖教授结合自身求学经历,串联起一系列重要的史学人物、史学观念,使现场师生能够深切地感受到那些已经永远消逝的学风。不仅如此,汪先生对大陆学界影响深远,掀起了“陈寅恪热”和“钱钟书热”,并持续参与“新清史”的论战,对两岸学界的交流具有杰出贡献,此次讲座是一场精神上的饕餮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