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展现尼山学堂培养特色、专业优势与选拔方式,鼓励学生报考,2023年4月28日晚,山东大学尼山学堂于腾讯会议举行线上招生宣讲会。本次宣讲会分为班主任讲话、优秀毕业生分享与线上答疑三个环节,尼山学堂班主任杜泽逊教授主讲,尼山学堂优秀学生代表冯潇屹、侯振龙、张鸿鸣、周浩贤进行分享。本次会议由2020级尼山学堂本科生晋越辰和傅炀组织、孙紫涵主持,有意向报考尼山学堂的山东大学2022级本科生及部分尼山学堂在堂同学参加。
宣讲会伊始,杜泽逊教授详细介绍尼山学堂的办学背景及办学历程、培养模式、选拔方式以及毕业生去向,展示了学堂所提供的丰厚教育资源,多元的学术环境以及尼山学子的无限可能。杜教授指出,尼山学堂是培养国学拔尖人才的基地班,以核心典籍导读贯穿培养方案,聘请全国知名学者和各位充满经验的老师作为雄厚的师资保障,设置学年论文报告会制度进行学术训练,是培养国学专门人才的沃土。

随后,冯潇屹、侯振龙、张鸿鸣和周浩贤分别分享了他们在尼山学堂的求学和成长经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尼山学堂的教学模式和专业优势。他们认为,学堂不仅提供了丰厚的教学资源,还培养了学生扎实勤勉的治学品格和敢于探究的学术思维,朝夕相处的生活学习也让尼山学堂的同学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优秀毕业生的分享印证了尼山学堂教育模式的独特优势,让参会同学得以更立体更切实地认识尼山学堂。


本次招生宣讲会是学生们了解尼山学堂的重要窗口,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翔实的信息,是他们与学堂班主任及优秀毕业生交流互动的有效渠道。会议在全面展现学堂独树一帜的课程设置与教学特色的同时,也促使参会同学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学术道路有更进一步的思考。正如杜泽逊教授所说,每个同学都应该到自己想学的地方去学习,学到自己想要学习的东西,而尼山学堂正是培养国学专门人才的膏壤。本次宣讲会对扩大尼山学堂影响力,促进学生深入了解学堂起到了积极作用。
杜泽逊老师讲稿
各位同学、家长:
晚上好!
今天这次尼山学堂招生宣讲会,是由尼山学堂在校的学生们发起、安排的,每年大概都有这种活动。它的目的是帮助各位同学和家长了解尼山学堂。我们欢迎大家报考尼山学堂,但是要在了解情况的前提下来报考,而这次宣讲会就是要介绍尼山学堂。
一、尼山学堂的办学背景及宗旨
尼山学堂是山东大学徐显明校长在2012年建议成立的,到现在已经超过十年了。那么他为什么要建议成立尼山学堂呢?是因为我们的国家出现了国学热。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国学热呢?
1994到1997这四年之间,我在北京大学参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项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一共收了4508部书。《四库全书》收了多少书呢?3400多部。也就是说《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比《四库全书》收的书还要多,多收了1000多部。《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项目是国务院重大项目,当时的主编是季羡林先生。我被邀请到北京大学参加这个项目,并担任了总编辑室主任。我从1993年开始参与这个项目,94年便住到了北大。94年的时候我31岁,参与项目的时间在30岁以前,30岁以前在今天就是我们学生博士毕业的时间,现在博士生毕业基本要到二十八、九岁。也就是说当时到北大参加这个项目的时候,我的年龄还是比较小的。
有一次,季羡林先生在北京大学历史系有个关于国学的讲座。季先生说,国学热不是哪个人让他热的,而是自然发生的。因为我们国家从1978年,尤其是1980年改革开放以后就敞开了国门,鼓励对外交流。学生可以出国留学,外国留学生也有来中国留学的;商品鼓励出口,也大量进口;外国的科学技术大量地引进学习。我们对外交流的目的是摆脱贫困,提高生活质量。这个目标很快就达到了。现在不仅摆脱了贫困,而且生活条件、社会环境、文化教育、科技、卫生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大家基本都会用手机,大部分家庭都有了电脑,能够在网上查到很多东西,数据库大得不得了。我们在网上买东西,中国比欧洲这些国家的电子商务都要发达得多。所以改革开放毫无疑问是非常正确的,国家还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也带来点问题。学习西方的文明当然是很好的,但中国人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就发现西方有一些东西和咱们中国的文化有差别,有差别便出现了对比和选择。比如说中国人讲仁义礼智信。
仁,也就是爱人,要求人和人之间要互相爱护,比如领导人要爱护老百姓。
义,大概说来就是舍己为人,别人有困难我们就要帮忙。帮忙是尽自己的力量,不是为了图钱。看到哪个小朋友要掉到沟里去了,便拉扶一把。亲戚朋友有些困难,比如孩子要上学了、或者是他要买房存在困难,便借他些钱。还有抗灾赈灾的时候去当志愿者。比如我们三年的防疫活动,在尼山学堂的学生当中就有志愿者。大家都很害怕疫情,但是我们的学生有志愿者,在小区里给大家送药、送菜、送饭。在我们尼山学堂的毕业生里,有一位同学叫刘梦悦,她到英国留学,回国以后就在上海图书馆工作。在上海疫情紧张的时候,刘同学就在他们的小区当志愿者。上海的居民需要菜、需要饭,有的人还定了水煮鱼,一整盆烫得不得了,让刘梦悦一位女同学,送到他的家里。这我认为是不太合适的。但她在谈到这些经历的时候,没有任何怨言,说自己是志愿者,就要为老百姓服务。这就是从我们学堂毕业的同学。这样同学有很多,我就不一一讲述了。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到处都是,我们现在开车要礼让行人,这就是礼。举个简单例子,老师称呼学生为“同学”,同学之间也互相称呼为“同学”。老师称呼的“同学”是真的同学吗?肯定不是。那么老师为什么会称呼学生为“同学”呢?那是因为老师放低了自己的位置,把老师的位置和学生的位置放平等了,但实际是不平等的,放平等是对同学的尊重。老师称学生、我称尼山学堂的学生为“同学”,这是礼数。与之对应,尼山学堂的学生称呼我为“老师”,也是礼数。学生叫老师为“师”,什么叫“师”呢?“师”就是我跟从你学习。学生们和老师一起走到知新楼,走到尼山学堂的教室,学生会走得稍微慢一点,让老师先进去。或者走得快一点,把门打开,然后站在边上,让老师先过去,这些叫礼数。再比如老师请同学回答问题,同学站起来,这是礼数,老师说你请坐,“请坐”也是礼数。礼数到处都是。但是礼仪有个特点,要么说、要么做。没有任何行为,只在心里想一想,想着老师我尊敬你,这是没有用的。礼,是一种表现,是一种仪式。我给你磕三个头,或者我给你鞠个躬,总是要能看得见的。我问候你一声,这听得见;我对你礼貌的微笑,这看得见,这些都叫礼。没有任何的表示,心里想得再好也不是礼。
什么叫智呢?如果尼山学堂招生解释加点的字,把这个“智”字加点来解释的话,估计很多同学可能会丢分。“智”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呢?《孟子》里面说:“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是非之心,也就是能分出是和非来,孟子认为这是“智”的一个好的境界。可见“智”不是我们简单地说有智慧,是非之心是“智”的一个标志。
至于信,大家都知道,简单来说,说话算话就叫信。
仁义礼智信合在一起叫作“五常”,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属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的“五常”跟西方的文化有同有异。西方也有类似的表达,西方人也讲仁爱,西方人也讲信义,但是他的表达方法和思路,与我们中国不一定完全一样。这就出现了中西文化的对比。在这个对比当中,我们既不同意全盘西化的观点,又不同意闭关锁国的观点,而是同意向西方学习。学习什么呢?学习我们认为有用的东西,学习我们认为对中国发展有帮助的东西,学习那些文明的、高尚的东西。
毛主席有一篇文章叫作《纪念白求恩》,毛主席在这篇文章里面说:“(白求恩)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白求恩是一个外国人,当然他是一位加拿大共产党派遣来的同志。毛主席对白求恩的表扬这就说明了,中西文化是可以互相交融的。白求恩虽然是个外国人,但是是可以学习的,是值得学习的!
尼山学堂是由学校直接管理的,但是它依托于儒学高等研究院。儒学高等研究院曾经有一位国外的高级访问学者,他是美国布朗大学历史系的主任,中文名字叫作包筠雅。包筠雅教授曾经来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做高级访问,为期三个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儒学高等研究院给他的报酬是按照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的标准给的,比较高。儒学高等研究院的何朝晖教授是包教授的朋友,何老师的学生曾经陪同包筠雅教授在山东聊城一带考察图书文化,也就是出版史这方面内容。在考察的过程当中,包筠雅教授了解到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的一些研究生希望出去查阅资料,但是出去查阅资料的经费却不够宽裕。于是包筠雅教授在离开的时候,把自己从山东大学拿的所有报酬都捐赠给了儒学高等研究院。当时我是副院长,负责管理研究生、管理教学、管理尼山学堂。我和当时儒学高等研究院的巴金文书记负责接收包筠雅教授的捐赠。包教授说,这个钱是用于研究生出去查阅资料的,但是不能对学生说这笔钱是包筠雅捐赠的。我和书记都非常地感动。
学习西方文化,我们是愿意学习的,无论是包筠雅教授还是白求恩,我们都是真心实意地愿意向他们学习。但是学习西方文化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自己的文化,这两者并不是有你无我的,而是完全可以取长补短。可以通过学习西方文化来让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文明变得更好!佛教不是在唐朝的时候大量传入吗?实际上,佛教在东汉就开始传入了,佛教的一大宗旨就是劝善,我们中国人就接受了这一点。观世音不是佛教里来的吗?《西游记》唐僧师徒到西天去取经,他们不都是佛教徒吗?所以学习西方,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我们不排斥西方先进的、优秀的文化,同时我们也要保留我们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
但是从客观上讲,在辛亥革命以后,我们却把一些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封建社会的一部分予以批判、予以否定、予以淡化。具体表现就是在小学、中学和大学当中,读中国古代的古书,尤其是古代儒家的经书变少了。比如《周易》《尚书》《诗经》《左传》《论语》《孟子》《周礼》《仪礼》《礼记》《史记》《汉书》《老子》《庄子》《荀子》《孙子兵法》《楚辞》《昭明文选》《文心雕龙》,李白杜甫的诗、韩愈柳宗元的文章等等,这些我们不是不读,而是读得少了。我们往往只读这些作品在课本上选到的一部分篇目,而对于全书,比如说李白的全集、杜甫的全集、《楚辞》全本、《诗经》全本都读的很少了。至于说《尚书》《仪礼》《礼记》等等,几乎都不会去看全的版本,而是只在作品选当中选读很少的一部分。这使得我们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整体面貌的认识。换句话说,我们对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不了解,而是了解得过少,了解得太浅。我们在读古文的时候,遇到不懂的地方会查字典。我们对于字典,比方说《新华字典》《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等等,我们是很信赖的。就像我们在学英语的时候要查看英汉词典一样,我们非常信任词典。但是这么好的工具书,这么好的词典,请问谁来编呢?要不要培养编词典的人才呢?答案是需要的。编词典的人才就属于高级人才、高端人才,其中特别重要的叫国学大师。这种人才要谁来培养呢?靠我们现在读几篇作品选,能成为编词典的人吗?绝对不可能。
因此从整体上看,自辛亥革命以来,我们的国学水平正在大幅度下降。长此以往,我们自己的文化,我们的父亲、祖父、曾祖父,以及更早的祖先,他们所创造的文化,我们就会自己放弃掉,这是不能容忍的。所以山东大学的校长徐显明教授便倡导成立尼山学堂,并由我们现在刚刚卸任的樊校长,当时的副校长直接抓。尼山学堂的设立由儒学高等研究院的院长王学典教授来直接安排。我当时是儒学院的副院长、主管教学,所以王学典院长就把成立尼山学堂的具体的任务、具体的事项交给我来办。
2012年,学校校长办公会议通过了尼山学堂的文件,目标就是要培养国学的专门人才。什么叫专门人才呢?你是一个油漆匠,你可以油漆出闪闪发亮的家具;你是一个木匠,你可以造出非常高级的木头的家具;你是一个铁匠,你可以打出像越王勾践、荆轲刺秦王那样的宝剑。作为京剧艺术家,你能像梅兰芳那样唱出高水平;作为医生,你可以像钟南山那样救死扶伤;作为打仗的战士,你可以像朱德元帅、彭德怀元帅、刘伯承元帅这样,能够身经百战。这就叫做专业人才、专门人才。我们是国学的专门人才。用老百姓的话说叫什么呢?活字典。问你问题总是难不倒,这样才能够成为国学专门人才。国学专门人才的高级分子就是国学大师,这便是尼山学堂的培养目标。我们不是仅仅去普及国学知识,我把《论语》背完了,《老子》也背完了就是国学专门人才了吗?还不够,不光不够,还差得远呢!
二、尼山学堂的培养模式
那么尼山学堂要开设什么样的课程呢?要怎样才能培养出理想的国学人才呢?
首先要让大家看懂古书,所以就由老师领着学生读古书。我们开设《诗经》导读,一个学期四个学时,一篇一篇地读。还有我刚刚提到的《周易》《尚书》《左传》《仪礼》《礼记》《四书》《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老子》《庄子》《荀子》《孙子兵法》《世说新语》《楚辞》《昭明文选》《文心雕龙》,以及李白杜甫的诗、韩柳的文章,还有佛教的要籍导读,还有西方的《荷马史诗》《希罗多德历史》等等。这些都是要求大家读原书。我们都知道《荷马史诗》,但是《荷马史诗》单独开设一门课程的却很少见。
同时,为了认字,我们开文字学;为了会解释,我们开训诂学;为了能读懂、读准它的音,我们开音韵学;为了知道中国文化、中国学术的发展脉络以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我们开中国文学简史、中国史学简史、中国哲学简史,还有中国经学史,也就是关于儒家经典这门学问的历史。
我们聘请的第一批为尼山学堂讲课的老师有49位,遍布了山东大学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儒学高等研究院、周易研究中心,以及山东大学以外的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以及南京艺术学院等学校。到这些学校请什么样的老师呢?请山东大学没有的老师。我们的《周礼》老师,就是南京师范大学的王锷教授,研究礼学的名家,中国历史文献学会的秘书长。尼山学堂就请这样的老师来上课,绝不会因为没有教授《周礼》的老师,就不开《周礼》这门课。我们教《礼记》的老师最早是刘晓东教授,刘老师年纪大了,便请了浙江大学的吴土法教授,吴先生身体欠佳,我们便又请了山东师范大学的程奇立先生。到现在《礼记》这门课已经换了三位老师,但他们都是国内的名家。
尼山学堂到底开设什么课程呢?就开设这些课程。请什么样的老师讲呢?请最好的老师讲。至少在我看来是这些领域的专家,才可以给尼山学堂上课。那么我们这种请老师的办法有没有办法推广呢?没有。其他的高校也办国学班,但都不能这样全国范围内的聘请老师,都做不到。
除了学这些课程以外,我们的学生每年还要参加年度学术论文报告会。由学生自定论文题目,每位同学都要参加。题目选定以后,我会帮大家参谋,如果出现太大或者短期内无法完成的选题,便会让大家调整。调整完毕,我就逐一为大家聘请论文指导老师,当然也有同学自己找老师的情况,同上课的老师关系不错,便可以请这位老师来指导。每年我都要请几十位老师来一对一指导大家的学年论文。如果是山东大学没有的老师,我便去外校聘请,也曾经请过香港的老师来指导。总之,一定要请专家指导,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科研,学会写科研论文,学会学术创造,学会面向未知。我们上中学也罢,上大学也罢,都会有课本。能把课本上的知识学会,把老师讲的内容记住,考出好成绩,在班里排名前几位的,就是好学生。但是,课本上没有的东西,难道我们就没有办法知道了吗?学术界没有答案的东西,难道我们就没有办法得到答案了吗?有一些问题在短期内无法得到答案,也有一些问题经过我们的探索便能得到答案。这种探索的行为就是学术研究,学术研究就是要面向未知、面向未来。我们国家要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实际上就是面向未来的人才。所谓面向未来,我的理解就是面向未知。
尼山学堂的学生在读书期间大概能正式发表两三篇论文,这在全国范围内的大学当中都很少见。因此,尼山学堂的学生具有很强劲的竞争力。所谓竞争力,不仅仅是会表达,更重要的是有真才实学,有进行学术性表达的能力。当别人要问自己问题的时候,我们的学生是不害怕的。有很多学生甚至青年老师,在接受专家提问的时候都会很紧张,但我们尼山学堂的学生相较之下会更沉着。原因有两个,第一是脑子里储备了大量的知识,第二就是进行过学术训练。每年的学术论文报告会都会有很多优秀的论文,有时候老师也不一定能比学生写得更好。
尼山学堂这样的培养方式,并不是要学生们每天都很劳累。我曾经问学生:“周末大家都呆在教室里学习吗?晚上都在教室里学习吗?”学生回答说:“不是的,我们也要出去活动,也要去外面逛一逛。”我说:“这就对了!”我们读圣贤的书,如果把大家搞得非常紧张,那是不行的。读书学习要有松有紧、劳逸结合,所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所以我们尼山学堂尽管对于学习抓得紧,但是课时量是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来设置的。我们培养学生并不是靠多上课,而是靠调整开课的内容,也就是“换菜谱”。你吃八个菜,我也吃八个菜,只不过大家的菜谱不一样。光调整菜谱也不行,还得找来厨师;开好了菜谱,但厨师烹调得不好也是不行的。厨师是什么?就是我们请来的老师。所以我把尼山学堂的规律概括为三:第一,要招好学生,如果招生的质量不行,学生来了便会跟不上课程;第二,要开好课程;第三,要请好老师,名师才能出高徒!
三、尼山学堂的选拔方式
开设课程和聘请老师的事情讲完了,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是招生。
按照学校的设计,也是基于我们对兄弟院校招生规律的借鉴,尼山学堂在大学一年级的下学期,也就是国家规定的转专业时间,会向山东大学包括威海校区、青岛校区以及济南各校区的同学发布招生信息,欢迎文理工医的同学都来报考。发布招生信息之后,学堂就开始接受报名。即使不报名,大家只要带着学生证,就可以来参加考试。谁能考上谁就来,即使考上了不来也行,我们欢迎大家报考!
考试之前想要复习功课?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尼山学堂的招生考试是没有课本的。那么题目从哪里来呢?实际上,大家都知道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南史》《魏书》《北齐书》《周书》《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这是《二十四史》。《二十四史》在清乾隆年间才最终形成,乾隆年间皇宫武英殿雕版印刷的《二十四史》基本可以认为是标准本。尼山学堂的考试就从里面复印一篇人物列传,让大家来标点。如果把逗号点成了句号,这是不扣分的。但你如果点破了句,在完全不能点的地方点了,那便错了。批卷的时候就把大家断句断错的地方圈上,数出来每个人的硬错误有多少处,谁的错误最少,谁的分数就最高。尼山学堂的考试是个擂台赛。那么到底错几处扣一分呢?这是不一定的。改完了卷子以后我们要“排队”,把错误最少的卷子排在前面,错误最多的排在后面。错误最少的同学,我们要保证他得到90多分。如果第一名错了50个,并且我们打算给他扣5分,那扣分规则便是每错十个扣一分;如果他只错了10个,那就两个错误扣一分。也就是说,我们最终看的是大家的排名,而不是分数。只要你标点的错误最少,哪怕只得了70分,也是第一名。
同时仍旧是这一篇传记,考试的时候会规定某一小段,让大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有的时候可能是翻译其中的几句话。此外还有一道题,是让大家写一篇短短的读后感,以此考察大家现代汉语白话文的表达和写作能力。
当然前提是你要认得繁体字。你说“老师我会认,但不会写”,这是不要紧的,学习繁体字的第一步便是能认。但是如果你不认识繁体字,这就彻底没办法了。大家在考试之前如果想要提高自己能力,那么可以到网上搜索繁体的、没有标点过的书。也可以找《二十四史》当中的某一篇,把它抄下来,加标点地抄一遍。在抄的过程中,肯定有不认识的繁体字,那么就查一查,查一查就认识了。用这些方法来提高自己认识繁体字的能力、提高自己断句的能力,这也算是复习。
考试就像我们打仗一样,哪有课本呢?能够消灭敌人并保存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战士。我给大家讲这些考试内容并不犯法,我们就是要光明正大地请同学们能够读懂古书,并且进了学堂以后继续读古书。这样大家的水平就会逐渐提高,能够成为专门的人才。
四、尼山学堂的毕业去向
同学们可能还关心将来的出路,这是不可能不关心的。我们每年招20多位学生,一般有50%的学生能够被推免为研究生。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推免之后想要去哪一所学校都可以,只要那所学校录取你。那么没有被推免上的同学怎么办呢?考研或者工作。
我1981年考上山东大学中文系,1985年大学毕业。就在我毕业那年,教育部有了推荐研究生的规定。推免的比例是多少呢?百分之四,也就是在100名毕业生里推荐4个。那么我排在第几名呢?第五,刚好没有被推免上。没有被推免上,就只有自己考试了,我将将就就考上了研究生。什么叫将将就就?就是每门课都恰好过线,分数不算高。我们今天的宣讲会也特别请来了尼山学堂没有被推免上,但是自己考上研究生的冯潇屹同学。这是毕业后考研的出路。
当然从尼山学堂毕业之后,也有的同学便直接参加工作了。有在出版社当编辑的、也有当中学老师的,有从事报纸相关行业的、也有在电视台的。推免上研究生的同学也不一定都读了博士,也有硕士生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的同学。还有一部分同学继续读博,博士毕业了可能会当大学老师,当然也不一定都当老师。
从尼山学堂毕业之后就有能力参加工作了。如果去教中学,那么你在中学里头应该会成为最优秀的、讲中国传统文化的老师。出版社也需要出版中国传统文化的书,那么尼山学堂的毕业生就会成为最好的编辑。尼山学堂的学生无论在各行各业,都会比旁人更加适应阅读古代的、传统的东西。并且无论从事教育行业还是出版行业,无论当老师、编辑还是领导,都要关心传统文化,在这一方面,便体现了尼山学堂学生的优势。
在尼山学堂毕业的学生中,有的同学已经做出了很好的成绩。有一位同学叫马小菲,她硕士推免到了北京大学,后来又去香港中文大学读博,还到美国交流。回来以后,她便在青岛大学当了老师,并且在当老师的第一年就申请到了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这对她来说是非常良好的开端。她是学历史的,以后勤奋自学,也许会成为一位史学家。
同学们在尼山学堂要读三年,硕士生读三年,博士生读四年,即使不读博士后,这一整个过程也需要十年,但是尼山学堂创办至今才只有11年。所以我们的第一届学生,有的还在读博,有的刚刚毕业,因此现在还没有办法说他们已经成才了。但是作为一个老师,我可以百分之百地肯定,尼山学堂一定会出现一批优秀的学者、优秀的国学工作者、优秀的国学专业人才。
尼山学堂毕业的学生不仅学问好,而且道德品质优秀。仁义礼智信,“智”不就是“是非之心”吗?能分清楚是非,那对的东西就要坚持、要去做。而想做对的事情,就需要本事。没有本事,光知道对,却没有能力去做,也是没有用的。本事从哪里来?要从学习中来,所以我们需要读书。今天威海校区文化传播学院的辅导员老师,要我给毕业生写几句话。我写的几句话就是,我们读书是为了什么呢?为了明理。明什么理呢?分辨是非之理。第二个目的是生存,要工作来养活自己。如果没有分辨是非之心、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那么工作便也不能做好。分辨清楚是非就要坚持对的事情,并且还要有本事,要把对的事情做好。所以读书明理和求生存是一回事,最终还是要明理,还是要学到本事。
以上这是尼山学堂毕业生的出路。
尼山学堂的学风非常好。王浩南同学曾经跟我谈起在尼山学堂学习的体会,他说尼山学堂上下好几届的同学都可以在群里互相交往、帮忙,交流学习的心得,帮助查资料、提供有关的信息。我很幸运地成为了尼山学堂的班主任,大家都称呼我为“堂主”。我是奉学校和儒学高等研究院领导的命令来分管尼山学堂的,是为大家服务的。尼山学堂能够有这么好的学生、这么好的老师、开这么好的课,可见学校和儒学高等研究院的领导对我们是多么地爱护和照顾。尼山学堂的老师也尤其好,老师们都很爱护尼山学堂的学生。我们既然拥有这么好的条件,那么把大家都培养成人才,是肯定能做到的。所以大家都很珍惜尼山学堂,尼山学堂的学生特别爱学习,同学关系特别好,师生关系也特别好。我开了一门课叫《修身学》,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门课的课本是蔡元培先生写的。蔡元培先生是正人君子,是北京大学的校长,是我们的楷模。他写的修身课本,我们愿意学,因为他能够先修好自己的身。这门课很特殊,但我相信,通过系统地学习修身课,一定能为大家一生的修养提供标杆和参考。
今天主持这次宣讲会的同学,除了邀请我之外,还邀请了尼山学堂的往届学生来给大家现身说法,实事求是地给大家介绍情况。我们希望优秀的学生来报考,同时我们也希望不要有任何学生在报考之后后悔。我们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到自己想学的地方去学习,学到自己想要学习的东西。我们的国家很大,什么样的人才都需要,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如果你最后决定不报考,那么也会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所以下面请这几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尼山学堂,并且一定要实事求是地介绍,任何事情都不要隐瞒,也不要夸大。因为我们同学未来的出路、同学的前途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学生。我们真真正正地为国家着想,真真正正地为我们的学生着想,也为我们的家长着想。
(2023年4月28日线上讲,孙紫涵、许佳据录音整理,经杜泽逊老师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