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研究生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培养 > 研究生 > 正文

科技哲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4年修订定)

时间:2017-10-08 作者:儒学高等研究院 

(专业代码:010108)

一、培养目标

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理论水平较高,能力较强,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科学技术哲学高层次专门人才。毕业后,能够胜任高校、科研单位的教学与研究,各级科委、科协、党政部门政策研究室,电视台、电台、报纸、出版社等有关科技管理、科技政策研究及科普宣传等方面的工作。

1、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掌握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运用该门外国语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科。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1、科学哲学

主要研究英美科学哲学、欧洲大陆科学解释学、现代科学的哲学问题、心智哲学等。

2、技术哲学

适应哲学的技术转向,研究关于技术、工程的哲学问题等。

3、科学思想史

研究自然科学的原理、方法、价值等方面基本的思想进路以及科学与哲学观念、宗教信仰之间的相互关系。

4、科技与社会

研究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及其哲学问题。

5、科技与宗教

研究科学与宗教的互动关系、科学与宗教的对抗和融合。

三、学制与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硕士研究生原则上不予提前毕业,特别优秀者可提出申请,最长提前时间不能超过一年。

四、应修总学分数

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必修课 26 学分,选修课不少于6 学分。

五、课程设置(具体见课程设置一览表)

1、必修课:26学分

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3学分。 ②第一外国语:3学分;③专业外语:2学分。④人文学术概论:3学分。 ⑤学位专业课:4门,每门3学分。⑥前沿讲座:2学分。⑦社会实践:1学分。关于前沿讲座(含讨论班):计2学分。包括研究生的个人专题综述,参加学术讲座、研讨会等。前沿讲座应贯穿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前沿讲座不少于15次,主讲不少于2次。硕士研究至少参加前沿讲座15次,主讲前沿讲座2次且成绩为通过,视为前沿讲座考核通过;若未达到规定的参加次数或主讲要求,则前沿讲座考核不通过。

社会实践1学分(根据本专业实际和特点开展教学、科研、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在第3学期进行,交5000字以上的实践报告)

2、选修课:至少6学分

(1)选修课总量不少于3门。

(2)本专业选修课2门或3门;可从外专业(西哲、原理、中哲、宗教)学位基础课或学位专业课中任选1门或2门。

3、补修课

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未修过而必须补修的本专业本科生必修课2-3门:1)西方哲学史;2)自然科学史。成绩必须合格,但不计学分。

六、中期筛选

本专业硕士生在第四学期初实行中期筛选制度,具体办法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执行。第4学期初对研究生进行中期筛选。根据考核结果对研究生进行适当分流,合格者进入学位论文设计、论证、撰写阶段,不合格者按照《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学籍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七、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应至少用一年左右时间从事科学研究或学位论文工作。选题和开题报告在第四学期进行,论文题目由学生与导师共同商定,开题报告要求研究生向有关专家报告论文选题的意义,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文章写作的基本思路等。由相关专家对其报告集体讨论,提出意见,最终确定论文题。导师负责论文的中期检查。对学位论文的要求是:必须由硕士生本人独立完成;遵循学术规范;观点正确,有所创见;资料翔实,论据充足;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字数在3万字左右。

论文答辩时间安排在第三学年下学期。学位论文完成后,指导教师、院学位分委员会按照《山东大学授予硕士、博士学位工作细则》认真组织做好论文审阅和答辩前的各项工作;答辩委员会由校内外有副高职称以上专家组成,其中校外专家至少1人;学位授予程序按国家及学校有关规定进行。

八、实践环节

在学期间,硕士生应参加本专业或与本专业有关的教学或科研活动。教学实践的方式是讲授一定数量与本专业有关的本科课程,科研实践的方式则主要是参加科技哲学专业专业相关项目。其考核是否合格,须由该课程主讲教师和该项目主持者签署意见。

附: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及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一)阅读书目

1、Klemke, E. D., (eds.) Introductory Reading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Prometheus Books,1988.

2、Feyerabend, P. K., Realism, Rationalism and Scientific Method, (philosophical paper Vol.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3、Feyerabend, Paul K., Problems of Empiricism (philosophical papers Vol. 2).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4、Kuhn, Thomas S.,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0.

5、Lakatos, Imre, The Methodololg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mes. John Worrall and Gregory Currie (e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isty Press, 1978.

6、Laudan, Larry, Science and Valu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4.

7、Newton-Smith,W. H., The Rationality of Science. Routledge, 1981, p. 268.

8、Putnam, H., Reason, Truth and Hist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9、Rothbart, Daniel,(ed.) Science Reason and Reality, Peking University, 2002

10、Shapere, Dudley, Reason and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D. 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 1984.

11、Watkins, John, Science and Scepticis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12、Ihde, Don. Technology and the Lifeworld. Bloomington :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3、Heidegger, Martin,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and Other Essays. Harper and Row, Publishers, New York,1977.

14、Heidegger, Martin,Contributions to Philosophy(from Enowning),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1999.

15、Heidegger, Martin,Being andTime. Basil Blackwell Publisher Ltd, Oxford, 1985.

16、Husserl, Edmund, The Crisis of European Sciences and Transcendental Phenomenology,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Evanston, 1970.

17、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于光远译,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8、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19、丹皮尔:《科学史》,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20、波珀:《科学发现的逻辑》,查汝强、邱仁宗译,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21、波普尔:《猜想与反驳》,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

22、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 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3、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24、舒炜光、邱仁宗主编:《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述评》,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5、巴伯:《科学与宗教》,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6、默顿:《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7、舒炜光主编:《科学认识论》(五卷本),吉林人民出版1990—1996年版。

28、林德宏:《科学思想史》,江苏科技出版社1985年版。

29、吴国盛编:《科学思想指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0、施雁飞:《科学解释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1、黄小寒:《自然之书读解——科学诠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32、洪汉鼎:《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3、李红:《当代西方分析哲学与诠释学的融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4、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下),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35、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36、胡塞尔:《经验与判断》,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

37、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

38、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39、伽达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40、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41、利科:《解释学与人文科学》,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2、福柯:《知识考古学》,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43、哈贝马斯:《认识与兴趣》,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44、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45、巴里·巴恩斯:《科学知识与社会学理论》,鲁旭东译,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

46、巴里·巴恩斯:《局外人看科学》,鲁旭东译,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

47、大卫·布鲁尔:《知识和社会意象》,艾彦译,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

48、卡林·诺尔-塞蒂纳:《制造知识:建构主义与科学的与境性》,王善博等译,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

49、迈克尔·马尔凯:《科学与知识社会学》,林聚任等译,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

50、司马贺:《人类的认识》(荆其诚等译),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51、高新民主编:《心灵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52、拉瓦雷等:《具体化的心灵:认知科学和人类经验》,1991 年英文版。

53、布鲁诺·拉图尔、史蒂夫·伍尔加:《实验室生活:科学事实的社会建构》,张伯霖、刁小英译,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

54、史蒂芬·科尔:《科学的制造》,林建成、王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5、[美]默顿:《科学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研究》,商务出版社2003年版。

56、[英] 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商务版1986。

57、约瑟夫·本·戴维:《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四川人民1988年版 。

58、[美] 科尔:《科学界的社会分层》,华夏1989年版。

59、[美] 克兰:《无形学院》,华夏1988年版。

60、[美] 加斯顿:《科学的社会运行》,光明日报1988年版。

61、巴伯:《科学与社会秩序》,三联1991年版。

62、[美] D·普赖斯:《小科学与大科学》世界科学社。

63、[美]朱克曼:《科学界的精英》,商务1979年版。

64、[美]希拉·贾撒诺夫 等编:《科学技术论手册》,北京理工大学2004年版。

65、[法]拉图尔著:《科学在行动:怎样在社会中跟随科学家和工程师》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66、马来平:《科学的社会性和自主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67、马来平: 《科技与社会引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8、马来平: 《中国科技思想的创新》,山东科技出版社1995年版。

69、常春兰:《科学哲学中的相对主义及其超越》,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0、王善波:《科学合理性》,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71、李章印:《自然的沉沦与拯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72、董光璧:《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论纲》,湖南教育版。

(二)期刊杂志

1、British Journal for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Published by British Society for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reat Britain.

2、Philosophy of Science, Philosophy of Science Association, U.S.A

3、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s, Sage Publications, Inc.

4、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Pergamon, Great Britain.

5、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Routlege.

6、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The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Inc.,U.S.A

7、Philosophy,Cambridge Univ. Press

8、Mind,Oxford Univ. Press

9、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Logic Taylor & Francis.Ltd.

10、International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Fordham Univ.

11、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Univ.of Hawai’i Press

12、中国社会科学

13、哲学研究

14、自然辩证法通讯

15、自然辩证法研究

16、世界哲学

17、哲学动态

18、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19、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科学技术哲学

20、科学学研究

21、自然科学史研究

22、科学文化评论

23、科学与社会

24、中国科技史杂志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情况表

类别

序号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开课学期

总学时数

学分

授课单位或教师

考核方式

课`

1

MP1209001

思想政治理论 (文)

1

54

3

马克思主义学院

考试

2

MP0891001

第一外国语 (英)

1-2

180

3

大外部

考试

3

C08033007

专业英语

3

36

2

杨华、李琳等

考试

4

M08033065

科学思想史

1

72

3

常春兰

考试

5

M08033066

科学哲学

2

72

3

常春兰王善波

考试

6

M08033063

科学社会学

1

72

3

马来平

考试

7

MP1233001

人文学术概论

2

72

3

王学典、郑杰文等

考试

8

M08033064

中国近现代科学思想史

(仅限文史哲研究院选)

3

72

3

马来平

考试

9

M08033001

前沿讲座

1-4

72

2

马来平、常春兰

10

M08033008

社会实践

1

1

M08033075

科学知识社会学

2

54

2

马来平

考试

2

M12001015

认知科学哲学

1

54

2

王华平

考试

3

M08033081

科学哲学原著选读

2

54

2

常春兰

考试

4

M08033082

科学史经典原著选读

1

54

2

马来平

考试

5

M08033042

十八世纪英国哲学与科学哲学

1

54

2

常春兰

考试

补修课

1

M08033097

西方哲学史

1-3

54

蔡祥元

考试

2

M08033098

自然科学史

1-3

54

马来平常春兰

考试

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必修课 26 学分,选修课不少于6 学分。

[注]对研究生选修课的要求:(1)选修课总量不少于3门;(2)从本专业选修课中任选2门;(3)从外专业(指生命科学院的普通生物学、物理学院的普通物理学或哲社学院的西哲、原理、中哲、宗教等专业的学位基础课或学位专业课中任选1门或2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