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研究生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培养 > 研究生 > 正文

科技哲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4年修订定)

时间:2017-10-08 作者:儒学高等研究院 

科技哲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10108 )

一 培养目标?

1、本专业培养具有高深科技哲学理论素养,品德优良,学风严谨,有较强的事业心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实际工作者。

2、要求博士研究生具有广博、深厚的科技哲学基础理论知识,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初步掌握第二外语。熟悉国内外本学科的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具有独立分析和创造性思考的能力,能熟练运用现代学术方法,对复杂课题进行独立地创造性研究。

3、毕业后可在高等院校(包括理工农医类高校)、学术研究机构、政府机关、新闻出版等单位从事看科技哲学教学、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

二 研究方向?

1.?科技与社会

2.?科学哲学

3.?科学文化、科技政策、科学普及

三 学习年限?

全日制普通博士研究生学制为4年,达到培养方案的正常要求最多可申请1年提前毕业。

四 应修总学分数

应修总学分: 16学分 ,其中必修12学分,选修4学分。

五 课程设置(具体见课程设置一览表)

1 必修课?4门 12学分

马克思主义理论 2学分

专业外语 2学分

学位专业课 3学分

前沿讲座 5学分

前沿讲座的形式:前沿讲座以小型讲座和讨论为主,由导师主持,邀请本专业国内外专家或由博士生本人主讲。重点关注本学科各研究方向的重大学术问题、前沿动态和热门话题,用以培养博士生独立思考能力和专业前沿学术建设的积极性。博士研究至少参加前沿讲座15次,主讲前沿讲座5次且成绩为通过,视为前沿讲座考核通过;若未达到规定的参加次数或主讲要求,则前沿讲座考核不通过。

2 选修课 2门 4学分

每个方向应选1至2门,计入总学分。鼓励选修跨方向或跨专业课程。

第二外国语,2学分。博士研究生第一外语为英语的,第二外国语可作为选修课,第一外语为非英语的,则必修第二外国语,一般要修英语。

3 补修课

同等学力、跨专业考入的博士研究生需补修本专业硕士课程2门,成绩计入本人档案,不计学分。

六 中期考核

本专业对博士生实行中期考核制度,在第三学期进行。中期考核是对博士生入学一年来课程学习、科研能力、论文准备等的综合评估。考核采取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方式,以优、良、合格、不合格四级计分,考核不合格者不得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七 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开题报告、论文中期进展报告、论文预答辩等的具体安排及相应的考核办法;学术水平、创造性成果及工作量等方面的要求。

成功的博士论文的开题报告是提升博士论文的学术价值的重要一环。要求博士生在广泛调查研究、大量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和掌握当前学术发展的最新动态的基础上,与导师协商,拟定论文选题,独立完成开题报告的构思和写作。论文开题报告一般与中期筛选同时进行。论文开题报告过程中,博士生要向指导小组汇报自己论文的写作计划和论文主题构思。只有在开题报告获得博士论文指导小组成员的普遍认可的前提下,论文写作才能进入写作阶段;如未通过开题报告,应在三个月内修改自己的论文选题,重新开题。

中期进展报告。为保证论文质量,本专业对论文实行中期检查制度,即每隔3-5个月向导师汇报一次论文进行情况,在第5学期末向指导小组全面汇报论文进展情况,指导小组帮助学生解决研究中遇到的难题,提供研究思路,使博士论文写作顺利进行。

博士生学位论文是衡量本专业学科培养博士水平以及博士生学术水准的重要标志。本专业的博士学位论文要求博士生站在学术发展的前沿,勇于开拓新领域,吸收现代学术研究的方法,对科技哲学诸问题做深入研究。博士论文要求有创新性或较大的学术价值。

博士论文要求在导师的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它是一篇系统、完整的研究某一领域或某一专题、所要解决的问题明确而有重要价值的学术论文(字数不得少于10万字)。为保证论文质量,写作时间不得少于两年,硕博连读者写作时间不得少于三年。

一般在第6期开学第一个月进行博士论文预答辩,要求博士生将自己的博士论文向指导小组进行全面陈述,指导小组根据学术水平,以决定是否进行博士学位论文正式答辩。在预答辩中,未通过者可延期答辩。具体答辩程序、时间、方式根据学校学位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

在学期间,需以第一作者身份、山东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在SSCI源刊或本学科权威期刊上发表1篇学术论文或在CSSCI源刊上发表2篇学术论文方可申请博士论文答辩。(备注:一、CSSCI来源期刊不含扩展版,CSSCI集刊两篇折抵一篇。二、成果要求中所指的学术论文不含综述类文章。)人文社科权威期刊以学术研究部发布的《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权威学术期刊目录(试行)》(不含《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民俗学研究》)为准。

八 实践环节

要求博士生进行相应的教学实践或协助导师进行学术研究,或参与到导师的相关课题中。或者者协助导师进行学术研究必须有相应的文字材料整理和分析,且得到导师的认可。

附: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一)阅读书目

1、Klemke, E. D., (eds.) Introductory Reading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Prometheus Books,1988.

2、Feyerabend, P. K., Realism, Rationalism and Scientific Method, (philosophical paper Vol.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3、Feyerabend, Paul K., Problems of Empiricism (philosophical papers Vol. 2).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4、Kuhn, Thomas S.,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0.

5、Lakatos, Imre, The Methodololg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mes. John Worrall and Gregory Currie (e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isty Press, 1978.

6、Laudan, Larry, Science and Valu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4.

7、Newton-Smith,W. H., The Rationality of Science. Routledge, 1981, p. 268.

8、Putnam, H., Reason, Truth and Hist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9、Rothbart, Daniel,(ed.) Science Reason and Reality, Peking University, 2002

10、Shapere, Dudley, Reason and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D. 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 1984.

11、Watkins, John, Science and Scepticis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12、Ihde, Don. Technology and the Lifeworld. Bloomington :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3、Heidegger, Martin,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and Other Essays. Harper and Row, Publishers, New York,1977.

14、Heidegger, Martin,Contributions to Philosophy(from Enowning),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1999.

15、Heidegger, Martin,Being andTime. Basil Blackwell Publisher Ltd, Oxford, 1985.

16、Husserl, Edmund, The Crisis of European Sciences and Transcendental Phenomenology,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Evanston, 1970.

17、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18、丹皮尔:《科学史》,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19、波珀:《科学发现的逻辑》,查汝强、邱仁宗译,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20、波普尔:《猜想与反驳》,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

21、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 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2、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23、舒炜光、邱仁宗主编:《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述评》,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5、巴伯:《科学与宗教》,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6、默顿:《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7、舒炜光主编:《科学认识论》(五卷本),吉林人民出版1990—1996年版。

28、洪汉鼎:《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9、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30、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3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

32、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33、伽达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34、哈贝马斯:《认识与兴趣》,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35、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36、巴里·巴恩斯:《科学知识与社会学理论》,鲁旭东译,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

37、巴里·巴恩斯:《局外人看科学》,鲁旭东译,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

38、大卫·布鲁尔:《知识和社会意象》,艾彦译,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

39、卡林·诺尔-塞蒂纳:《制造知识:建构主义与科学的与境性》,王善博等译,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

40、迈克尔·马尔凯:《科学与知识社会学》,林聚任等译,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

41、巴里·巴恩斯、大卫·布鲁尔、约翰·亨利:《科学知识:一种社会学的分析》(邢冬梅、蔡仲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2、布鲁诺·拉图尔、史蒂夫·伍尔加:《实验室生活:科学事实的社会建构》,张伯霖、刁小英译,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

43、史蒂芬·科尔:《科学的制造》,林建成、王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4、[美]默顿:《科学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研究》,商务出版社2003年版。

45、[英] 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商务版1986。

46、约瑟夫·本·戴维:《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 四川人民1988年版 。

47、[美] 科尔:《科学界的社会分层》,华夏1989年版。

48、[美] 克兰:《无形学院》, 华夏1988年版。

49、[美] 加斯顿:《科学的社会运行》,光明日报1988年版。

50、巴伯:《科学与社会秩序》,三联1991年版。

51、[美] D·普赖斯:《小科学与大科学》世界科学社。

52、[美]朱克曼:《科学界的精英》,商务1979年版。

53、[美]希拉·贾撒诺夫 等编:《科学技术论手册》,北京理工大学2004年版。

54、[法]拉图尔著:《科学在行动:怎样在社会中跟随科学家和工程师》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二)期刊杂志

1、British Journal for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Published by British Society for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reat Britain.

2、Philosophy of Science, Philosophy of Science Association, U.S.A

3、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s, Sage Publications, Inc.

4、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Pergamon, Great Britain.

5、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Routlege.

6、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The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Inc.,U.S.A

7、Philosophy, Cambridge Univ. Press

8、Mind, Oxford Univ. Press

9、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Logic Taylor & Francis.Ltd.

10、International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Fordham Univ.

11、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Univ.of Hawai’i Press

12、中国社会科学

13、哲学研究

14、自然辩证法通讯

15、自然辩证法研究

16、世界哲学

17、哲学动态

18、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19、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科学技术哲学

20、科学学研究

21、自然科学史研究

22、科学文化评论

23、科学与社会

24、中国科技史杂志

科技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情况表

类别

序号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开课学期

总学时数

学分

授课单位

或教师

考核

方式

必修课

1

DP1209001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1

36

2

马克思主义学院

笔试

3

C08033007

专业外语

2

36

2

杨华、李琳等

笔试

4

D08033068

科技哲学研究

1

72

3

马来平等

笔试

5

D08033001

前沿讲座

1-4

5

马来平等

考查

选修课

每方向修专业课两门

1

CP0891022

第二外国语(英语)

2

72

2

外国语学院

考试

2

D12033013

科技与社会专题

1

54

2

马来平

考试

3

D12033014

科学知识社会学

2

54

2

马来平

考试

4

D12001007

科学哲学英文原著选读

2

54

2

常春兰等

考试

5

D12033059

科学哲学专题

2

54

2

王善波

考试

6

D12033060

中国近现代科技与文化

2

54

2

马来平

考试

7

DP1209002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1

36

2

马克思主义学院

考试

补修课

1

D08033042

科学思想史

1-2

72

哲学系

考试

2

D08033043

科学哲学

1-2

72

哲学系

考试

应修总学分: 16学分 ,其中必修12学分,选修4学分。

培养方案审批表

本学科、专业负责人(签名):

联系电话:

年 月 日

学位评定分委会审核意见: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研究生院审批意见:

院长(签名)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