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古代文献学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动态和最新成果,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够独立承担中国古代文献、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书刊出版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宣传和管理工作。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古代文史文献研究
此方向以古代文史文献研究为重点,一方面力求较为完备地搜集、考辨、整理文史典籍及对主要作家作专门研究,另一方面运用新的观点和方法,揭示中国古代文史文献发展的脉络和规律。
2.古代语言文字文献研究
此方向以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专著及语言文字学家为中心,系统、全面并有重点地阐述其在语言文字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且予以搜集、考辨和阐释。
3.目录版本校勘学与文献学理论研究
该方向以传统的古典文献学为研究对象,全面、系统地分析其类别条例,对古典文献学进行多角度研究,对其理论和文献作出更为科学的阐释。同时全面介绍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和藏书史等相关文献学理论知识,使研究生奠定文献学研究的基础,并用新的理论和方法辨析与运用文献文献,培养对传统学术文化综合研究的能力。
4.出土文献与中国思想文化研究
此方向以出土文献为研究对象,阐述这项研究的最新动态和学术意义,通过释读训练,结合传世文献,力图从新的角度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5、经学文献与传统国学研究
此方向以经学文献和经学史以及传统文史哲综合研究为中心,奠定研究生研究传统学术的广博基础。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硕士研究生原则上不予提前毕业,特别优秀者可提出申请,最长提前时间不能超过一年。
四、应修总学分数
应修总学分:34,其中必修26学分,选修8学分。
五、课程设置
1.必修课
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3学分。 ②第一外国语:3学分;③专业外语:2学分。④人文学术概论:3学分。 ⑤学位专业课:3门,每门3学分。⑥前沿讲座:2学分。⑦社会实践:1学分。
关于前沿讲座(含讨论班):计2学分。包括研究生的个人专题综述,参加学术讲座、研讨会等。前沿讲座应贯穿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硕士研究至少参加前沿讲座15次,主讲前沿讲座2次且成绩为通过,视为前沿讲座考核通过;若未达到规定的参加次数或主讲要求,则前沿讲座考核不通过。
关于社会实践:计1学分(根据本专业实际和特点开展教学、科研、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在第3学期进行,交5000字以上的实践报告)
2.选修课 不少于4门 不少于8学分
(专业选修课3门,9学分;跨学科课程1门,2学分。跨学科课程、计算机课程为必选课。)
3.补修课
跨学科和同等学力入学的硕士生需补修大学本科主干课程2门,成绩记入本人档案,不计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参阅后附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计划表。
六、中期筛选
第四学期初,结合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对硕士生进行一次中期筛选。考核内容包括思想政治表现、课程学习、科研能力、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学科综合考试等。学科综合考试以考核硕士生的全面业务能力为目的,内容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两部分,由综合考试小组组织进行。
中期筛选合格可进入硕士学位论文写作阶段;中期筛选不合格者,按《山东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处理。
七、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从第四学期初的中期筛选到第六学期初的一年多的时间里,硕士生主要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各种方式的科学研究,并撰写学位论文。学位论文选题工作于第三学期末完成。撰写学位论文,要了解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要有独到的见解,力求在文献的掌握和理论阐释方面有所创新,逻辑严密,行文流畅,能体现较好的专业素养和驾御文献资料的能力。硕士生要在第四学期初中期筛选时提交论文撰写计划,并向指导小组做开题报告,经讨论通过,方可正式展开论文撰写工作。每隔3—5个月,导师、指导小组要对硕士生的学位论文写作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加以指导。硕士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3—5个月,导师、指导小组要对学位论文进行全面审查,提出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的具体意见,从而保证学位授予质量。积极鼓励硕士生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八、实践环节
在学期间,硕士生应参加本专业或与本专业有关的教学或科研活动。教学实践的方式是讲授一定数量与本专业有关的本科课程,科研实践的方式则主要是参加古文献整理研究的集体项目。其考核是否合格,须由该课程主讲教师和该项目主持者签署意见。
附:主要阅读书目
1.十三经
2.二十五史
3.国语
4.战国策
5.先秦两汉诸子著作(诸子集成、新编诸子集成所收)
6.楚辞
7.文选
8.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9.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10.说文解字注
11.尔雅义疏
12.广雅疏证
13.四库全书总目
14、出土文献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计划表
应修总学分:34,其中必修26学分,选修8学分。
培养方案审批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