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0日下午,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报告“作为方法的东亚古代世界”,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知新楼A座2116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报告由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民俗学会顾问刘晓峰主讲,山东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叶涛与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员刘晨主持。

刘晓峰教授由“东亚文化圈”切入主题,以时间向度为线索,从历史、现实、未来三个角度探讨东北亚与东南亚所在的“时间文化圈”。
讲座伊始,他指出东亚古代世界是以中国为中心的独特的古代文明圈,而阴阳则是东亚共同的文化语境。他从日本平安时代的“白马节会”入手,追溯中国古代正月七日即“人日”的登高风俗,引出“四方”“上下”等概念在节日体系中的对应。根据叶舒宪等学者基于《墨子》相关记载的考证,初一至初四对应东南西北四方,初五初六则分别对应坤(下)与乾(上),到初七则将人置于天地四方的中心位置。这一符号转换体系体现了中国古代“中庸之道”的思想,人要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调整自己的位置,追求阴阳调和。与之相关的民俗事象还包括铁牛镇水、“打春牛”以及日本“亥子之俗”等,这些都反映牛与大地、坤、阴等一系列符号链在东亚文化中的一致性表达。同时,他还对比了灶王爷传说在中国、日本、越南等地的不同版本,据此论证八卦当中的离卦与民间传说中祭火内容的对应关系。这些文化现象的核心,都与中国古代传统的阴阳观念密切关联。

随后,刘晓峰教授还提到了古代东亚世界在现实中正处于“分家”过程的问题。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为例,韩国的“江陵端午祭”“传统书院”等申遗项目引发广泛争议,这其实是在民族国家框架下的文化主权划分。中华文化曾在东亚地区长期居于核心地位,周边地区的文化受其影响,乃至于采纳中华文化的成分为己所用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们应该将这些自古流传的传统文化资源视为睦邻友好、合作共赢的宝贵财富。
展望未来,刘教授指出发展东亚地区文化交流对中国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现代国家边界不等同于文化边界,进入周边国家文化深层的共同文化要素,不应该是文化斗争的火种,反而应该成为构建区域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资源。从长时段的历史演进来看,这些共性元素正是东亚地区进行沟通与相互理解、相互写作的基础与保障。他以日本学者藤本幸夫对“日本现存朝鲜本”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为例,指出这样的跨语境文化交流研究在东亚文化视野下的重要价值与社会意义不容忽视。报告最后,他以日本比睿山天台宗的笼山“侍真”者为例,强调传统文化需要一代代勇于付出的学人去认真守护和传承。

与谈环节,叶涛教授从民俗学研究的角度出发,对古代东亚世界传统观念在当代民俗学研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当中的重要性加以充分肯定,指出跨越当代国家边界、探索东亚世界的共同文化与传统观念的研究意义重大,并对进行相关研究的学者表达了敬意。



在提问环节,与会师生围绕东亚文化的共通性,就动物与方位时间的对应逻辑、祭祀与禁忌的关系、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理论评价、中国古代空间观念等具体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刘教授在回答中特别强调了回到中国文化生成脉络的重要性,指出用西方学术框架简单套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方法难以真正理解古代中国文化与东亚世界,呼吁新一代学者真正进入古代世界的内在逻辑,重建中国文化的“精神圣殿”。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文字 | 谢景雯
图片 | 于晓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