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第九届学生“五•四”青年科学奖评选活动已成功举办并于日前落下帷幕,经过层层选拔,最终共有27位同学荣获“五四”青年科学奖,其中儒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史专业2016级博士汤莹同学便是文科组获奖者之一。
汤莹:儒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史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2016级博士研究生。曾于2015年荣获国学奖学金和“山东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称号,并于2016年和2017年先后受邀参加第19届和第20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至今累计发表专业学术类文章7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3篇(《“不打不相识”:翦伯赞与顾颉刚的学术交往》,《读书》,2017年第4期;《顾颉刚的“民族不出于一元论”及其影响》,《史学月刊》,2017年第8期;《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理论再探》,《思想战线》,2018年第1期)。 |
五四精神凝聚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是民族责任感与时代意识的结合,五四科学奖是激励青年一代砥砺奋进的奖项。汤莹荣获此奖既是对她学术能力的认可,也是对我院研究生培养的肯定。
自2013年始,汤莹便就读于儒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史专业,师从王学典先生。王学典先生对汤莹的影响很大,既有言传,也有身教,可谓是汤莹的领路人。这些影响主要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精益求精的做事原则。王学典先生主编的《20世纪中国史编年》一书自出版以来广受好评,而鲜为人知的是,在新书发布会准备期间,王学典先生曾就会议邀请函和会议主要议题进行了一遍又一遍的修改,反复比较、斟酌其措词,这件事给入校不久的汤莹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她直至今日仍准确记得当时王学典先生埋头伏案的情景。王学典先生的文章必定会修改到最后一刻,同时他也以此要求学生们。故而,汤莹在自我写作和处理文件稿件时也会格外关注言语措词,如有新的想法便会及时修正和补充。在论文写作中更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文章必经反复修改方可示人。
其次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王学典先生曾以“人虽老而血未凉”来评价自我,熟悉王学典先生的人都认为这个评价是再贴切不过的了。在2013级儒学高等研究院新生欢迎仪式上,王学典先生慷慨陈词,与诸位学子分享人生经历,谈论个人奋斗。期间,王学典先生一再以“我崇尚个人奋斗”和“一定要努力”来勉励学生,其语调、动作、神情至今仍时常浮现在汤莹的脑海里。此后,汤莹在自我懈怠时便常以此勉励自己,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最后,也最为重要的,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是王学典先生不变的信念,王学典先生每日坚持阅读《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观看新闻联播,他时时关注着现实政治,上课时不断地向学生们强调学术使命感的重要性。一次,汤莹想到了一个与边疆史地相关的题目,王学典先生便建议她在正标题前加上“学术与政治的互动”。汤莹的硕士学位论文于2017年11月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而此论文的选题(《顾颉刚民族观念研究》)就深受王学典先生家国情怀的影响。此后,汤莹更是始终关注社会,培养自己的家国情怀,致力于“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化热”和“20世纪初中国民族认同问题”领域的研究。
汤莹坦言“最真诚的感谢往往最难用语言表达”,但是她还是希望借此机会向王学典先生以及所有帮助过她的老师们说一声“谢谢”。
史学的发展与现实社会接壤是必然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与此类似的说法很多很多,总而言之就是“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因而要研究历史,现实便不容忽视。对现实的思考启发着学人观察历史的视角。
最初入学时的汤莹和其他新生一样都并没有十分明确的目标,读书也比较广泛,老师们推荐的一些基础性书籍,她都会去阅读。而后,在王学典先生的影响下,她开始关注时事,慢慢地对民族和边疆一类的问题产生了兴趣,后来萌生了研究《禹贡》半月刊的想法,但是随后,她又觉得民族问题更值得探讨,尤其是20世纪初中华民族认同问题十分重要。“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普遍被接受的过程伴随着中国人于艰苦奋斗中实现民族独立的过程,“独立”与“自强”是那个时代的“中国梦”。而这个问题关系到现代中国民族国家的团结安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相连,于是她最终决定研究20世纪民族观念问题。
顾颉刚先生是20世纪中国新史学的领军人物,他对中国民族问题研究深入、见解独到,是那一代知识分子中极具代表性的学者。汤莹十分钦佩和敬仰顾颉刚先生,她希望自己的研究可以引起学人对于顾颉刚先生有关中国民族问题探究的关注,因此将硕士学位论文题目最终确定为《顾颉刚民族观念研究》。顾颉刚先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团结奉献了极高的热情,作出了极多努力,这些都是值得后辈学习和继承的优良传统。
汤莹目前已发表的学术成果属于20世纪初中国民族认同问题的研究范畴,是她硕士论文选题的延续,鉴于此问题的重要性,她希望能够继续深入地研究。
关于学习经验,汤莹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对此领域的前沿问题有所关注,这就需要通过阅读来获取知识、扩展视野。而读书的过程中就可以发现自己的兴趣点,然后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一个方面选择一个相对有价值的题目进行研究与写作,这样选题难的问题就水到渠成地解决了。
汤莹还特意强调了一下问题意识,她与我们分享了王学典先生对于问题来源的看法,他认为其来源有三:一是家国情怀,即对现实需要的回应;二是学术使命,即心中怀有的学术使命感;三是读书得见,即在读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儒家强调进德修业,除了学习外,汤莹认为社会实践也很重要,她认为学习教我们做事,社会实践教我们做人。学到的知识是我们的立身之本,社会实践有助于人格的全面发展,二者不可或缺。汤莹在读书期间时常会帮助导师处理一些事务,经常假日无休,在这过程中,她不仅锻炼了处事能力,也学会了理解与包容。
汤莹的兴趣爱好十分广泛,虽称不上有所造诣,但却乐在其中。她会时常关注前沿科技,这些新奇的事物既可以满足她的想象力,又可以挑战她的逻辑思维,让她获益匪浅。她还喜欢旅游,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旅行的意义不仅在于调整身心,也会扩充视野。她一直以来都关注区域的水系分布,而在旅行的过程中,她会经常去河边、湖边走一走、看一看,时有意外之收获。最近,她还关注到候鸟保护的问题,这些地理生态问题现在已经成为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中十分重要的课题,想必会对汤莹未来的研究方向有所影响。
热血青春,家国情怀,在汤莹的身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新时代五四精神在青年人身上的展现,她获得五四青年科学奖实至名归。最后,汤莹寄语大家要保有平常心,认真做事,快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