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学者文存

    学者文存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徐传武论著选登:《皇甫谧卒年新考》补证

    时间:2008-09-24 作者:徐传武

    我写过一篇《皇甫谧卒年新考》之文,认为《晋书·皇甫谧传》所载谧卒于“太康三年(282)”之说有误,当卒于“元康三年(293)”。[1]现再补证如下:

    《晋书·皇甫谧传》载:

    其后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谧上疏自称草莽臣曰:“臣以尪弊,迷于道趣,因疾抽簪,散发林阜,人纲不闲,鸟兽为群。陛下披榛采兰,并收蒿艾。……而小人无良,致灾速祸,久婴笃疾,躯半不仁,右脚偏小,十有九载。又服寒食药,违错节度,辛苦荼毒,于今七年。隆冬裸袒食冰,当暑烦闷,加以咳逆,或若温虐,或类伤寒,浮气流肿,四肢酸重。于今困劣,救命呼噏,父兄见出,妻息长诀。仰迫天威,扶舆就道,所苦加焉,不任进路,委身待罪,伏枕叹息。……唯陛下留神垂恕,更旌瑰俊,索隐于傅岩,收钓于渭滨,无令泥滓,久浊清流。”谧辞切言至,遂见听许。

    岁余,又举贤良方正,并不起。……谧虽羸疾,而披阅不怠。初服寒食散,而性与之忤,每委顿不伦,尝悲恚,叩刃欲自杀,叔母谏之而止。

    据《晋书·武帝纪》,“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在泰始四年十一月,故谧之上疏在泰始三年(267)。余嘉锡认为当在泰始三年夏秋之间,并据《太平御览》卷七四三引皇甫谧《玄晏春秋》“夏四月,予瘧于河南,归于新安,不瘳”云云,谓“与疏中‘扶舆就道不任进路’之语合。谧是年五十三岁”。余先生接着又说:“是谧以三十五岁得病,四十七岁服寒食散药发也。谧虽寿至六十八,然其病竟终身不愈,亦可悲矣。”[2]

    余先生所言,乃据史书谧卒于太康三年说推算而出。依此说,谧当生于公元215年,谧上疏在267年,故曰五十三岁;而此前十九年始中风,故其病当在魏嘉平元年(249),时当三十五岁;谧服寒食散发病距其上疏的267年已有七年,故当在魏景元二年(261),时当四十七岁。皇甫谧中风后,虽也痛苦,但还未达到难以忍受而欲自杀的程度,在他病了十二年后,服了寒食散,痛苦之状已不堪忍耐,除前引其上疏中语外,皇甫谧在谈服寒食散发病症候时亦曾说:“昼夜不得寐,愁忧恚怒,自惊跳悸恐。”“吾当如此,对食垂涕,援刀欲自刺。”[3]而谧始服寒食散时如余先生所推算已届四十七岁。但据《晋书·皇甫谧传》“叔父有子既冠,谧年四十丧所生后母,遂还本宗”,则其四十七岁时早已“还本宗”而离开了“所后叔母任氏”,叔母何以又能谏止其自杀?

    但若按我考订的谧卒于293年说以计,则谧当生于226年,谧上武帝疏时才四十二岁,十九年前初病时才二十四岁,初服寒食散发病时才三十六岁——其时尚未“还本宗”,自然也就能得到“所后叔母任氏”的照顾及谏止自杀之了,故谧卒于“元康三年”说于事理较协。

    余嘉锡于“寒食散”之害考之甚详,他说:“魏晋之间,有所谓寒食散者,服之往往致死,即或不死,亦必成为痼疾,终身不愈,痛苦万状,殆非人所能堪。俞正燮《癸巳存稿》卷七,尝持以比鸦片。愚以为其杀人之烈,较鸦片尤为过之。”[4]服寒食散是很危险的,弄不好就会送掉性命,所以古人服起来还是比较谨慎的。余嘉锡引孙思邈《千金要方》曰:“人不服石庶事不佳,要不可服五石。人年三十已上可服石药。若素充肥,亦勿妄服。四十已上必须服之。五十已上,三年可服一剂。六十已上,二年可服一剂。七十已上,一年可服一剂。”[5]可见人在三十岁以下是不宜服此寒食散的。若按谧卒于282年计,谧三十五岁时已中风,他可以马上或相隔不久就服此石药的,因为从皇甫谧的全部生平思想来看,他是相信寒食散能治病且能保养身体和精神的,所以虽然服之痛苦难忍,他还要坚持不弃。《世说新语·言语篇》曰:“何平叔(晏)云: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引范东阳(范汪)之方曰:“更生散(即寒食散),治男子女人宿疾虚羸,胸胁逆满,手足烦热,四肢不仁,饮食损少,身体疾病,乍寒乍热,极者着床四五十年,服众药不差,此治万病,无不愈者。”[6]服之可以治病,特别是治“四肢不仁”很有作用,所以他不会推迟到四十七岁之时的。但若按我考订的谧卒于293年计,他始病时才二十四岁,不足三十岁,故拖了十余年之久,至三十六岁时始才服此寒食散的。亦可证谧卒于元康三年说较为有理。

    皇甫谧在谈服寒食散发病症候后说:“吾尝如此,对食垂涕,援刀欲自刺,未及得施,赖家亲见迫夺,故事不行。”余嘉锡注曰:“案:家亲,谓其叔母也。”[7]可见,《晋书·皇甫谧传》所载谧欲自杀其叔母谏止一事是可信的,当然也就不会发生在谧四十岁以后了。皇甫谧在所引前文后又曰:“当吾之困也,举家知亲,莫能救解。赖亡兄士元,披方得三黄汤,合使吾服,大下即瘥,自此常以救急也。”[8]看来,谧在四十岁“还本宗”后,当其发病难忍时,经常得到其兄皇甫士元的救治。亦可证谧在四十岁前,曾受到叔母照顾,四十岁还本宗后救治他的就是其兄士元了。但若按谧卒于282年计,这些事皆发生在四十岁之后,就不会出现这种差别了,亦可证谧卒于293年说较妥帖。

    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中说:“甘露中,吾病风,加苦聋,百日方治,要皆浅近。”[9]“甘露”,是魏高贵乡公曹髦的年号,指公元256年六月至260年五月。前文已言,谧中风始于249年,甘露当在七、八年之后了。看来谧中风后曾用针灸法治疗,由于未能根治,后来才又服寒食散的。若按谧卒于282年计,甘露年间,谧已是四十二至四十六岁了;若按谧卒于293年,则这期间谧方三十一至三十五岁。从当时的具体情况考虑,谧方三十多岁或更符合实情。如前所言,年龄超过三十多岁,就有可能采用服石疗法了,正因为针灸初见成效,所以谧过了几年才又使用石疗之法的;若谧三十五岁始病,四十二岁以后方针灸见效,四十七岁始服寒食散,似不如前一种可能性较大,这或者也是谧不卒于282年,而应卒于293年更为有理的一个间接例证吧。

    皇甫谧年轻时“不好学,游荡无度”,二十岁时受任氏批评后,才勤奋苦读的,如果二十四岁即患风痹疾,那么短的时间,何以后来能获得非常渊博的学问呢?我认为年轻时的皇甫谧虽不好学,但不会全然未学,只是不够刻苦罢了。左思少时亦不勤苦向学,受父批评后,“遂感激勤学”,终于学养深厚,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10]皇甫谧也是如此,被任氏批评后,“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谧虽羸疾,而披阅不怠”。“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11]并未因病而成为什么也不能做的“废人”。观其曾多次被官府征召,教了那么多有名的学生,写了那么多著作可知。[12]所以,谓谧二十多岁时就患风痹疾,但仍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并非是不可能的;可以说,谓谧卒于293年之说,是有着较为充足的、令人信服的理由的。

    注释:

    [1]拙文《皇甫谧卒年新考》,载于台湾《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十期(1997年3月)。

    [2]余嘉锡《寒食散考》之三,载《余嘉锡论学杂著》上册第189页,中华书局1977年版。

    [3]余嘉锡《寒食散考》之五转引,见《余嘉锡论学杂著》上册第216页。

    [4]余嘉锡《寒食散考》之一,见《余嘉锡论学杂著》上册第181页。

    [5] 余嘉锡《寒食散考》之六引,见《余嘉锡论学杂著》上册第223页。

    [6] 余嘉锡《寒食散考》之四转引,见《余嘉锡论学杂著》第211页。

    [7] 余嘉锡《寒食散考》之五转引,见《余嘉锡论学杂著》第216页。

    [8]同上。

    [9]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及《序》,见《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

    [10]《晋书·左思传》。

    [11]《晋书·皇甫谧传》。

    [12] 《晋书·皇甫谧传》之末曰:“谧所著诗赋诔颂论难甚多,又撰《帝王世纪》、《年历》、《高士》、《逸士》、《列女》等传、《玄晏春秋》,并重于世。门人挚虞、张轨、牛综、席纯,皆为晋名臣。”

    (原载中国台湾《中国文哲研究集刊》1999年3月总第14期,后收入《左思左棻研究》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