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学者文存

    学者文存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马来平论著选登:默顿命题的理论贡献———兼论科学与宗教的统一性

    时间:2008-10-10 作者:马来平

    摘要:中国社会迫切需要在宗教及其与科学的关系上进行“解蔽”,应当从根本上弄清宗教的真正含义、社会作用,以及它与科学的关系,以期端正对待宗教的态度,充分而正确地发挥宗教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重温“默顿命题”、了解有关争论,领略其理论意义,当是大有益的。

    关键词:默顿命题;宗教与科学的关系;科学发展的文化动因

    作为默顿科学体制社会学的开山作《, 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最突出的成就乃是“默顿命题”的提出。默顿命题不仅在整个科学社会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崇高的学术地位,而且,对于科学史、科学哲学、宗教学以及一切涉及科学与社会关系问题的广大研究领域,也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尽管如此,学术界一直有人对默顿命题持有异议。关于默顿命题的争论在刚刚逝去的20 世纪80 年代曾形成过一个高潮,迄今种种不同的声音依然时断时续,未见消歇。那么对于默顿命题的争论与理论贡献究竟应该如何评价?这里试作一初步探讨。

    1 关于默顿命题的争论

    20 世纪30 年代末,作为一名年轻的社会学博士生,默顿主观上并没有想写一部科学社会学的著作,而是试图把科学、文化军事和经济等都看成一种社会体制,进而理清这些社会体制之间的真正关系。尤其是,他想“发展一些关于‘观念’或‘文化’在社会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关于观念对于社会系统之稳定和变迁的影响的理论思想”。〔1〕为此,他选择了17世纪英国作为对象。众所周知,17 世纪英国正处于世界科学的中心,不仅成就巨大,涌现出了牛顿、波义耳、哈维等一大批科学巨匠,而且成立了英国皇家学会,较之其他各国率先实现了科学的体制化,因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是十分突出和典型的。正如默顿所说:“十七世纪的英格兰文明为这样一种关于科学与技术中的兴趣的转移及兴趣焦点的研究,提供了特别丰富的材料。”通过研究,默顿得出了两个最主要的结论: (1)“由清教主义促成的正统价值体系于无意之中增进了现代科学”。〔2〕(2) 经济、军事和技术问题是17世纪英国科学革命的重要原因。鉴于第一个结论所具有的巨大革命性,人们通常将之称为“默顿命题”或“默顿论题”。有时,则统称上述两个结论为“默顿命题”。

    《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发表后,并未立即引起重视,只是到了20 世纪60 年代前后,美苏之间空间科学竞赛拉开帷幕,伴随着“科学本身被广泛当作为某种社会问题或引起社会问题的一个富源的时候”,〔3〕人们才开始关注《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及其所提出的命题,并主要就清教主义与科学关系的命题展开了争论。多年来,关于清教主义与科学关系命题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默顿命题所涉及的“清教主义”和“17 世纪英国科学革命”两个基本概念的理解问题;二是清教主义对科学的作用问题。前者是后者争论必然要遇到的,服务于后者,所以,整个争论的核心乃在于清教主义作用的问题。

    大致说来,关于清教主义作用性质的争论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清教主义对科学是否有正面作用;二是在承认清教主义正面作用的前提下,这种正面作用的程度如何?

    不少人着眼于科学与宗教的相互冲突的普遍状况而断然否认清教主义对科学会有什么正面作用。的确,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科学和宗教相冲突的事实太多太多,它们给人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且不必说伽利略、布鲁诺和塞尔维特等人的冤魂总是萦回在人们的心头不肯散去、描写或评论科学与宗教冲突的著作可谓数不胜数,即便是每时每刻发生在眼前的象征着科学与宗教冲突的人物和事件,也足以令人目不暇接了。基于此,默顿命题引起了激烈的反对。关于这一点,默顿曾数次作过申辩。他的基本观点是:从认知的角度看,宗教与科学是不相容的;但从文化的角度看,二者就有某种共性。其理由也就是《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中所反复申明的:在文化价值观念上,宗教,确切地说是17 世纪英国的清教,表现出了突出的向善性、功利性和理性等等。而这些,恰恰是科学所具有和所需要的价值观念。

    对于宗教来说,它的文化含义远比其教义来得更深刻些。教义乃僵硬条文,主观性很强;而宗教的文化含义,则是通过众多教徒的言行、信仰和信念等体现出来的,已经具有了“集体无意识性”。宗教的文化含义与宗教教义联系密切,但二者远不是一回事。前者高于后者、超越了后者。宗教的文化含义相对于宗教教义具有相对独立性。为此,默顿非常强调,清教对17 世纪英格兰科学的作用是无意的和间接的。

    用他的话说即是:“在发展这一假说时,很大程度上出自这样一种思想,即这是起源于加尔文教义的宗教伦理的始料未及的后果。”〔4〕在承认清教主义对于科学具有正面作用的前提下,如何估价这种作用的程度? 这种作用是否决定性或不可取代的呢? 争论中,有些学者正是这样认为的。默顿指出,这是一种“最易引起混乱的误解”,“某些走马观花式地浏览了此书的评论者想把下述观点强加给笔者:即,若无清教主义,就不会有近代科学在十七世纪英格兰的集中发展,如果笔者真的持有这种观点,那就是愚昧至极了”。〔5〕在默顿看来,历史社会学一向主张,一个特殊的、具体的历史发展对于其他同时或后来发生的发展从来都不可能是不可或缺的。《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假定了一种功能性要求,即需要给尚未体制化的科学提供以社会和文化的形式而出现的支持;但它并没有预先假定只有清教才能够发挥这种功能。诸如经济的、政治的,以及科学自身的等大量因素,都对新科学的诞生发挥了重要作用。清教主义仅只在那个历史时期和地点提供出主要(但不是独一无二) 的支持。这是历史上发生的情况,但并非不可或缺。

    2 宗教与科学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

    不论对默顿命题的争论多么激烈,也不论这种争论还将持续多久,事实表明,默顿命题的提出在学术界所产生的影响是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它已经和正在表现出多方面的理论意义。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它使人们认识到宗教与科学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

    从世界观和认识论的角度说,宗教和科学具有明显的对立性。二者的基本立场和出发点不同,甚至是对立的。宗教的基本立场和出发点是: ①相信超自然,超物质的东西的存在;同时,赋予这些超自然、超物质的东西以超人的力量; ②以信仰为基础。宗教在一定的限度内也主张理性,如清教。但宗教所主张的理性主义是半截子的,远不彻底。对于宗教教义的核心观点,它要求教徒必须绝对服从和信仰,不许有一点点怀疑,否则,将受到宗教“清规戒律”的无情惩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甚至诅咒“理智是魔鬼的第一个荡妇”;同时,宗教所主张的理性主义是为信仰服务的,其宗旨是以理性为工具,使信仰更稳固、更长久。

    相反,科学的基本立场或出发点是承认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和自主性。它排斥人类对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一厢情愿地或随心所欲地变更,更排斥超自然、超物质的东西对自然界及其客观规律的干涉,毋宁说,它压根就不承认世界有超自然、超物质东西的存在。否则,那就意味着承认自然界飘忽不定、难以捉摸,无异于取消了科学研究本身。此外,科学精神的核心是理性。科学并不绝对排斥信仰,甚至它所依赖的某些前提认识也带有某种超验的信仰性质,但是,科学承认这些信仰是为了给理性开辟道路,服务于理性。基于彻底的客观主义立场,科学积极倡导普遍怀疑的态度,这种态度,是宗教绝对不能接受的。

    但是,宗教与科学是否“完全对立”呢? 应当说,宗教与科学“完全对立”的观点存在着许多难以自圆其说的漏洞。例如,按照这一观点,宗教“谬误”无法与科学“真理”相抗衡。宗教在科学的猛攻之下,一军又一军地放下武器,一个城堡又一个城堡地投降了。其结果,随着科学的加速发展,科学领域日趋扩大,宗教地盘日渐缩小,最终必将导致科学取代或消灭宗教的结局。事实上,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宗教以信仰为基础,而人不能没有信仰;科学认识的边界总是有限的,而且,人们在科学上每解答一个问题,就会在深层次上遇到更多的新问题,而“信仰的主要特征即在于它包含有不能被了解的东西”(叔本华) ,宗教是十分擅长于用象征和感悟的方式对未知世界的整体把握和神秘预测的。再如,按照宗教与科学完全对立的观点,很难圆满解释科学家具有宗教信仰的现象。有人说,科学家的信仰根源于家庭、社会和文化背景,和科学活动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干的。这种解释丝毫经不起科学家本人所做说明和事实真相的检验。爱因斯坦声称:“科学没有宗教就像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像瞎子”,〔6〕为此,人们看到“, 在科学家中间,越是从事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领域科学研究的科学家,越是需要经常深入思索宇宙的本原、世界的本质、生命的意义以及运动的原动力等无法用科学实验手段解决的根本问题,信教者的比例也比较高”。〔7〕

    此外,宗教与科学完全对立的观点也不能圆满解释西方某些宗教社会里科学高度发达的现象。由于科学发展的动力因素是多重的和复合的,很难由西方某些宗教社会里科学的高度发达而逻辑地推论出宗教是有益于科学的结论,但是,至少可以认为,西方某些宗教社会里科学的高度发达,对于宗教与科学完全对立的观点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难题。

    宗教与科学“完全对立”的观点存在上述及其他种种难题,表明它是有缺陷的。人们有理由怀疑,宗教与科学并非完全对立的。他们或许存在有某种统一的关系。事实正是这样。扼要地说,宗教与科学的统一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宗教可以为科学提供形而上学前提

    科学把握世界的方式带有突出的有限性、相对性和暂时性,任何特定的科学认识活动,只有把研究对象从世界统一体的无限、绝对和永恒的状态中剥离开来,才有可能进行。实验方法的基本职能就是通过人为控制或种种变革措施将研究对象置于一种有限、相对和暂时的状态。然而,鉴于有限与无限、相对与绝对、暂时和永恒的有机联系,科学不可能完全与绝对、暂时和永恒切断联系。由实证主义滥觞的科学主义思潮千方百计地拒斥形而上学,终究以失败而告终,表明了以把握无限、绝对和永恒为己任的形而上学对于科学具有牢不可破的前提性。那么,科学所需要的形而上学前提来自哪里? 除哲学以外,还要来自宗教。因为和哲学一样,宗教理论也具有典型的形而上学性质,在许多地方可以为科学提供形而上学前提。例如《圣经》主张一神论,认为上帝是宇宙的惟一动因,因而肯定了宇宙的一致性;同时根据《圣经》提出的创世说,既然上帝创造了“一切”,那么,一切自然现象也必然具有一致性。而“自然界的一致性”,乃是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前提。此外,宗教所主张的宇宙的可理解性、稳定性与规律性,以及宇宙的偶然性和特殊性等等,都可充当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前提。

    (2) 宗教可以为科学提供价值目标

    科学家从事科学活动的动机各式各样,但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为我”的,一种是“超我”的。诸如为了智力上获得快乐、为了猎取名誉、地位或者为了追逐物质上的利益等等,即属于“为我”的动机;为了追求真理或理解宇宙等即属于“超我”的动机。显然,怀抱超我的动机从事科学活动,将易于引导科学家百折不挠、一心一意地投入研究活动,对科学发展最为有利。怎样才能使科学家获得超我的科学动机呢? 原则上,途径很多。如社会教育、个人修养等。勿庸置疑,宗教信仰也是途经之一。因为宗教是一种自觉的信仰系统,是对人的价值存在的意义世界和追求。一个人一旦皈依宗教,无异于把肉体和灵魂统统交给了信仰,并且把自己生命的全部意义和价值统统系于维护和实现自己的信仰。就是说,他将从自私欲望的镣铐中解放出来,而达到真正的“超我”境界。当然,科学家所信仰的宗教并不一定与上帝相联系,它可以是追求真理、痴迷宇宙奥秘的一种“宇宙宗教感情”。在一定的意义上,较之其它途径,通过信仰宗教,尤其获得宇宙宗教感情是为科学家提供牢靠价值目标的极其有效的途径。爱因斯坦甚至认为“ ⋯⋯科学只能由那些全心全意追求真理和向往理解事物的人来创造。然而这种感情的源泉却来自宗教的领域”;〔8〕同时,他非常看重与上帝没有联系的广义的“宇宙宗教感情”他说:“我认为宇宙宗教感情是科学研究的最强有力、最高尚的动机。只有那些作了巨大努力,尤其是表现出热忱献身———要是没有这种热忱,就不能在理论科学的开辟性工作中取得成就———的人,才会理解这样一种感情的力量,惟有这种力量,才能作出那种确实是远离直接现实生活的工作。为了清理出天体力学的原理,开普勒和牛顿花费了多年寂寞的劳动,他们对宇宙合理性———而它只不过是那个显示在这世界上的理性的一点微弱的反映———的信念该是多么深挚,他们要了解它的愿望又该是多么热切!”〔9〕

    (3) 宗教可以为科学提供认识方法上的补充

    宗教作为人类的认识活动之一,在认识方法上,与科学大相径庭。大致上,科学主要采用实验、观察和逻辑推理等理性方法;宗教则主要采用体验、启示、象征和隐喻等非理性方法。也正因为二者差别明显,所以,宗教可以为科学提供认识方法上的补充。

    例如,在整体认知上,宗教对科学具有补充作用。对于认识对象,科学往往从其局部或要素入手,而宗教则擅长于整体或全局的揣度和把握。一般情况下,宗教家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当作与人脑思维这种“主体精神”相对应的“客体精神”,并对这种“客体精神”自发地怀抱一种向往、敬仰和热烈追求的心情。由此形成了宗教家乃至许多科学家那种执着的宗教感情。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们认识到有某种为我们所不能洞察的东西存在,感觉到那种只能以其最原始的形式为我们感受到的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正是这种认识和这种感情构成了真正的宗教感情”。〔10〕在这种宗教感情的支配下,不仅是某些科学家,甚至是某些宗教人士通过直觉、体验等非理性方式达到了对认识对象的整体把握。这种整体把握尽管还未达到科学知识的形态,但它对于科学家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意义重大。所以,有学者认为:”宗教信仰的惊奇情感、形象手法、象征符号等在表达其对无限整体的把握时可曲经通幽,其前瞻性和模糊性亦可给科学思维带来启迪和补充。”〔11〕在现代,随着科学向宇观和超微观两极世界认识的大幅度扩张,宗教方法对事物整体把握的能力和作用,越来越受到科学界的重视。以至于许多人认为,宗教神秘主义提供了一个协调一致和尽善尽美的整体框架,它能容纳现代科学尤其是物理学领域最先进的理论。有必要指出,当前,对于中国社会,正确认识宗教与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长期以来,宗教与科学“完全对立”的观点,一直在中国居于主导地位。在相当多的人的心目中甚至潜意识中,宗教是唯心主义的有神论,是对自然和社会歪曲的、虚幻的反映,是毒害人民的精神鸦片。基于这种认识,中国社会虽然主张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但事实上,主流社会对宗教是冷漠与持排斥态度的。可是一旦追寻人们这种关于宗教与科学“完全对立”的观点和对宗教的基本认识是怎样形成、有什么根据的时候,就会立刻发现,它们赖以存在的根基十分脆弱:中国相当多的人对宗教近乎无知,既没有阅读过起码的宗教著作,也没有与宗教人士有过认真的对话。他们关于宗教及其与科学关系的基本认识主要来自对某些思想家只言片语的机械理解,以及对宗教与科学相冲突的某些历史事件笼统、僵化和肤浅的解释。中国社会迫切需要在宗教及其与科学的关系上进行“解蔽”,应当从根本上弄清宗教的真正含义、社会作用,以及它与科学的关系,以期端正对待宗教的态度,充分而正确地发挥宗教在社会发展中积极的作用,得当而有效地抑制其消极作用。

    总之,在宗教与科学的关系问题上,默顿命题最突出的理论贡献是:在宗教与科学“完全对立”观点十分盛行的历史情况下,它勇敢地冲破了该学说所造成的思想藩篱,告诉人们:仅仅看到宗教与科学在世界观和认识论上的对立是一种肤浅和简单化的观点,二者在某些侧面还存在着协调和一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宗教与科学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人类的向往和追求,分别体现为一整套价值观念体系。由于二者都与人的本性和人的需要息息相关,因而这两套价值观念体系必定会出现某种交叉和藕合。应当说,宗教与科学这种文化上的一致性,不是一时一地或可有可无的,而是基于宗教与科学的内在联系,是经常地、随时随地存在着的。清教如此,其他宗教概莫能外。

    3 默顿命题的其他理论意义

    此外,默顿命题还表现出其他方面的理论意义。例如:

    (1) 宗教与科学可以互相利用

    在现代,迫于科学的强劲势头,宗教利用科学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例如,宗教利用科学论证宗教教义;宗教利用科学技术的先进工具和器械装备自己等。相比之下,科学利用宗教则做得很不够。其间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科学的强大,使得人们对于利用宗教没有迫切感;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多数人对于宗教与科学协调的一面以及宗教的可利用价值认识不足。默顿命题肯定了宗教与科学在文化上的协调一致性。这就促使人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宗教的利用:

    ①培养“宗教科学精神” 宗教精神所包含的执着、勤奋、坚韧不拔等成份,对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十分有用。因此,科学家应当仿效信教者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类似宗教精神的精神,即“准宗教精神”。在一定的限度内,准宗教精神是一种有益的人类精神。在这方面,有些杰出的科学家有很深刻的体会。如爱因斯坦说:“我常常听到同事们试图把他的这种态度归因于非凡的意志力和修养,但我认为这是错误的。促使人们去做这种工作的精神状态是同信仰宗教的人或谈恋爱的人的精神状态相类似的;他们每天的努力并非来自深思熟虑的意向或计划,而是直接来自激情。”〔12〕“我认为宇宙宗教感情是科学研究的最强有力、最高尚的动机。只有那些作了巨大努力,尤其是表现出热忱献身———要是没有这种热忱,就不能在理论科学的开辟性工作中取得成就———的人,才会理解这样一种感情的力量,惟有这种力量,才能做出那种确实是远离直接现实生活的工作。”〔13〕

    ②吸取宗教伦理的合理成份 大凡宗教都十分重视对教徒的伦理教育。不能认为教徒都是道德高尚的人,但宗教所注重的许多伦理观念对于科学家的伦理教育或道德修养还是有用的。如,乐于行善、淡泊名利、以诚待人、富于同情心和爱心等,对于协调科学队伍内部的人际关系,以及协调科学家和社会的人际关系都包含有益的成份。

    ③发掘宗教典籍中的科学材料 在人类社会早期,科学与宗教是浑然一体的。古代的化学、医学和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往往是宗教活动的副产品。此外,正是因为宗教与科学有协调的一面,所以,历代都有许多宗教人士热衷于科学,进而在自己的宗教著作中记载下了许多颇有价值的科学材料。例如,受到宗教迫害的塞尔维特的关于血液小循环的发现就是以6 页的篇幅记载在他的大部头宗教著作《基督教的复兴》(1553 年) 中的。再如,中国古代卷帙浩繁的《道藏》(其中包括经戒、科仪、符图、炼养等经书,以及诸子百家文籍) 就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科学素材。佛教经籍中也包含一些科学素材。尽管这一点已经引起了世人的关注,例如,李约瑟通过对中国《道藏》大规模的研究,仅炼丹术就写了厚厚的4册,但仍有许多工作有待于人们进一步去做。

    ④鼓励宗教人士宣传科学 在中国历史上,宗教人士传播科学是有特殊贡献的。西方近代科学传入中国,就是通过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一大批传教士得以实现的。这件事表明,在一定限度内,传教与传播科学是可以兼容的。今天,我们要普及科学是否可以适当借用一下宗教的力量? 或许对于那些有宗教信仰的人,由教徒在宗教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科普,他们会更容易接受一些;而对于一般听众,这样做也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鼓励宗教人士宣传科学,这应当是我们进行科普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有些科普方式,如组织宗教界的科普报告会、吸收宗教界人士参加科普讲习团等,不妨可以尝试一下。

    (2) 开辟了科学发展文化动因研究的新方向

    关于科学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主要关注科学自身的原因,如科学理论与科学实验的关系、科学理论之间的关系,以及科学理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等等。在马克思主义和在它影响之下的知识社会学的推动下,科学发展的外部原因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在科学发展的外部原因方面,如果说最先强调社会生产和经济需要的重大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的功劳的话,那么,最先明确强调文化因素的作用,当归功于默顿的科学社会学。之所以说“明确强调”,是因为,在默顿之前,已有人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对科学发展的文化因素有所涉猎。如有人研究过科学发展与教育的关系、科学发展与哲学关系等等。但是,可以肯定地说,正是默顿率先明确地强调了文化因素的作用。他不仅以“默顿命题”的形式对科学与清教伦理这样的文化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经验研究,而且,他以之作为“全书基础的一个主要假说”乃是这样一种观点:“科学的重大的和持续不断的发展只能发生在一定类型的社会里,该社会为这种发展提供出文化和物质两方面的条件”。〔14〕这表明,他关于科学发展文化动因研究的目的是异常明确的。正因为此,在序言中他开宗明义,声称:“本论文首要关注于近代对科学的欢迎和赞助态度的某些文化根源。用更一般化的术语来说,它是关于构成了大规模科学事业的基础的某些文化价值的一项经验性研究”。〔15〕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研究科学发展的文化动因,并无意过分夸大文化因素对科学发展的作用,而是既反对片面夸大阶级因素作用的庸俗马克思主义观点,也反对片面夸大精神文化因素作用的“唯心主义”,认为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这二者对科学的合法化起着互相支持的作用,并且各自为科学的合法化作出独立的贡献”。〔16〕

    默顿命题对文化因素作用的揭示以及对于文化因素在科学发展中地位的恰当估价,产生了多方面的学术影响。它不仅为科学社会学研究树立了典范,也为促进科学史研究由内史向外史及“内史与外史相结合”方向的转变立下了不朽功勋。为此,著名科学史家科恩说:“罗伯特·K·默顿的《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于1938 年发表以来的半个世纪里,它至少在两个知识领域成为经典:定量科学史和科学社会学”;〔17〕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库恩也指出,默顿的博士论文提出了关于”大文化”如何影响科学发展的概念,这个概念应当被结合到科学史的发展现在必须遵循的新”方向”之中〔18〕。

    参考文献:

    〔1〕(美) 巴伯1 科学与社会秩序[M〕1 北京:三联书店,1991131

    〔2〕〔3〕〔4〕〔5〕〔14〕〔15〕〔16〕〔18〕(英) 默顿1 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M〕1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183 ,2 ,18 ,13 - 14 ,14 - 15 ,28 ,16 ,21

    〔9〕〔12〕〔13〕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M]1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61282 ,103 ,2821

    〔6〕〔8〕爱因斯坦文集( 第三卷) [ M] 1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91182 - 183 ,1821

    〔7〕李申主编1 高科技与宗教[M] 1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01 Ⅵ1

    〔10〕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N]1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 ,

    501

    〔11〕卓新平1 中国知识界对宗教与科学关系之论[A]1 彼得斯

    等编1 桥: 科学与宗教[ C ] 1 北京: 中国社科出版社,

    200212411

    [17〕转引自林聚任1 清教主义与近代科学的制度化[J ]1 自然

    辩证法通讯,1995 (1) 1

    Th theoretical signif icance of Merton’s propositions

    ———Also Discuss the unity of Science and Religion

    MA Laiping

    (ShandongUniversityTheAcademyofChineseLiterature , History and PhilosophyShandongJinan250100)

    Abstract : It is urgent to get rid of the wrong ideas about relig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cience in China community1 We should make clear the truemeaning of religion , its social func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cience fundamentally in order to correct the attitude to religion and exert its functionsufficiently and rightly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1 Under this situation , it is of great benefit to review Merton’s propositions , comprehend relevantcontroversy and appreciate its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1

    Key words : Merton’s propositio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n and science The studies of cultural impetus of Science developmen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