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云,山东聊城人,1987年生,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民俗研究》责任编辑,民俗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民俗学基础理论,艺术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华北乡村信仰研究。
2006-2010,山东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管理专业,文学学士
2010-2013,山东艺术学院艺术民俗学专业,文学硕士
2013-2017,山东大学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专业,文学博士
2015-2016,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东亚语言文学系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2017-2018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博士后研究员
2018-2021,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2021至今,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
1.代表论文
1.《“礼治复兴”:中国乡村社会中的共享传统及其现代重构》(1/1),《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
2.《全真道与地方社会传统——以山东潍县玉清宫为考察中心》(1/1),《世界宗教研究》2020年第5期;
3.《礼俗研究的新动态与学术反思》(1/1),《文化遗产》2020年第5期;
4.《“自治”与“礼治”:近现代冀南乡村社会中的梅花拳》(1/1),《民俗研究》2020年第5期;
5.《空间、边界与地方民俗传统——潍北东永安村人地关系考察》(1/1),《民族艺术》2019年第5期;
6.《边界视角:新时期中国民俗学发展脉络考察》(1/1),《民俗研究》2018年第6期;《新华文摘》2019年第3期主体转载;人大资料复印中心《文化研究》2019年第2期全文转载;
7.《礼俗传统与中国艺术研究》(3/3),《民族艺术》2018年第6期;
8.《孙膑崇拜的正统化脉络与地方化过程——以山东潍北地区瓦城大庙为个案》(1/1),《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9.《信仰与艺术:村落仪式中的公共性诉求及其实现——鲁中东永安村“烧大牛”活动考察》(1/1),《思想战线》2014年第5期;
10.《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口述史研究的适用与拓展》(1/1),《民俗研究》2014年第4期;
2.代表著作
1.《空间、边界与仪式传统——潍北的乡村生活》(专著),齐鲁书社2019年;
2.《中国民俗文化发展报告2018》(副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19年;
3.《中国民俗文化发展报告2017》(副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18年;
4.《东永安村》(专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7年。
3.主持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礼治思想与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研究”(21CSH024),2021-2024;
2.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艺术民俗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2ZD06)子课题“中国艺术民俗学发展史研究”,2022-2026;
3.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节日志”子课题“河北前魏村正月‘亮拳’”(YXZ2018020),2018-2019;
4.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青年项目“山东非遗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19DSHJ03),2019-2021;
4.讲授课程
1.本科生:民俗与生活,梅花拳与中国传统文化
2.研究生:仪式与宗教,艺术民俗学,民俗学田野研究,海外汉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