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山东大学第十六届 “我心目中的好导师”候选人——张士闪

    时间:2024-05-16 作者:

    张士闪,1964年生,山东淄博人,获山东大学文学学士、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博士。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民俗研究》(CSSCI来源期刊,AMI权威期刊)主编,兼文化和旅游部(山东大学)研究基地主任、首席专家,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民俗学会会长等。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一二三等奖,教育部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张士闪教授事迹介绍

    谈及年轻人躺平而又内卷的处世态度,他以长辈和老师的身份提出一些建议——想象自己十年后的样子,有利于找到现在的人生方向。

    “让学子‘堂堂有所得’,是我的职业底线,亦我所能乐为之事,此外我不知有更切要者。”他内心是如此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学生,坚持身教重于言教,感化多于训诲。

    ——刘兰慧:《张士闪:尽染人间烟火情》,《大众日报》“周末人物”,2024年2月26日

    张士闪教授自从1985年进入高校工作,踏踏实实一直坚持一线教学近40年,始终坚持“德育为本、五育并举”原则,推崇“知行合一”“教学相长”教育理念,以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1)以人为本,教书育人。他不断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路径并积极推广,摸索出一套既适合自己又能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课堂之外,他创建“田野中国论坛”“草根论坛”“有温度的田野·学术工作坊”“学术与人生系列讲座”与《百脉泉》(民俗学田野辑刊)等学术平台,指导学生主办与运行,以增强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学术创新意识。他主讲课程《艺术民俗学》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省级精品课程,并获教育部首届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2021);他领衔的教学团队获山东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山东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2023)。

    (2)以科研带教学,以教学促科研。他著有《礼与俗:在田野中理解中国》《民俗之学:有温度的田野》等50余种,发表论文百余篇,多被《新华文摘》《红旗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四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成果一二三等奖,三获山东省社科成果一等奖。作为山东大学民俗学专业学术带头人,他长年坚持田野调查,致力于田野、文献与理论研究的结合,所提出的“礼俗互动”“有温度的田野”“夷夏互根”等学术概念,不仅在国内引发多学科对话,亦在美、日等学界有不俗反响,被视为中国民俗学“山大田野学派”领军人物。

    (3)以教学服务社会,强化社会责任感。他主持非遗保护、民俗旅游、乡村振兴等与国家重大战略相关项目多项,组织学生田野调查200余次,共励“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在田野中理解中国”,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增砖添瓦。他培养博硕士研究生60余名,积极牵线搭桥创造机会让他们走出国门联合培养,已有8人加入教育部海外名校联合培养计划,16人次获国家奖学金、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省山东省社科成果奖、省高校人文社科成果奖等。他指导的研究生毕业后大多任教高校如山东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或赴中西部高校如武汉大学、新疆昌吉学院、贵州师范学院、红河学院等,支持国家区域均衡发展战略。

    (4)因材施教,润物无声。注意在教学环境改善、田野考察安排等方面,优化学生学术条件。在按照相关规定为学生发放助研津贴的同时,还从项目劳务费、田野补助、购书补助等方面提供一定经济支持,尽量创造条件使其安心学习。注意在业余时间多跟学生交流,既鼓励优生冒尖,又尽量一视同仁,激发潜能发挥。面对青年学子困于内卷又不甘躺平的心态,他常以“过来人”身份推心置腹——“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跟自己商量好”“想我十年以后,知我当下应为”“不待曲终人散,我自再奏笙箫”“勤奋出悟性,苦尽有甜来”“志存高远,路在脚下”等等,含义隽永,往往一语解颐。


    时值7月,骄阳似火。项目负责人张士闪望着汗流浃背、脸晒得黢黑的学生,特别是混合着汗水和泥土显得更加厚重的调查问卷……脚踏实地的学问,总要一分付出才会有一分收获。

    ——朱振华、张清俐:《在学术与田野之间理解21世纪乡土中国——记山东大学民俗学与中国民间文学团队》,《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2年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