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学术热点

    学术热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儒学高等研究院代亮研究员在《文学评论》发表学术论文《桐城派“方、刘、姚”文统的创生及其百年流变》

    时间:2024-12-27 作者:


    近日,儒学高等研究院代亮研究员在《文学评论》发表学术论文《桐城派“方、刘、姚”文统的创生及其百年流变》”。文章认为,桐城派“方、刘、姚”文统的形成渊源有自,成型后又变动不居,呈现出鲜明的层累性和渐进性。在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围绕继统人选的汰择这一核心话题,桐城派后学众说纷纭,既不乏张力,又时有共鸣,推动了文统的重组,也造就了其内部的差序。而对作家并称的凝练,则为文统的推陈出新注入了活力。乾嘉时期,以“方、刘”并举为先导,“方、刘、姚”文统逐步走向前台;自嘉庆后期以迄晚清,“方、姚”并称蔚然流行,成为道咸以降各类文统的轴心,而姚鼐的声望逐渐超越了方苞。与此同时,张惠言、恽敬、梅曾亮、曾国藩、张裕钊与吴汝纶等名流先后跻身其间,短暂或长久地分享了承传正统的荣光,亦孳生出形形色色的文统变体。它们杂错并存,交相辉映,与清代中期以降文章学史的发展相始终。

    文章指出,“方、刘、姚”文统及其变体的创生和演化,并非单向度的线性发展历程。身处同一时段或不同时段的文人群体隔空较劲,导致前后谱系纵横交错,呈现出竞胜格局。文统兼具开放性与封闭性,灵活性与稳定性。历经多次调整后,方苞和姚鼐岿然不动,成为道咸以降各类新文统的基干。与此相应,他们作为桐城派宗主的形象深入人心。文统及其乃至整体特征的形成,与建构者的思维方式、地域文化情结和师承渊源直接相关,也与学术风气的压力与不同文章流别的挑战等因素存在密切关联。

    代亮,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清代文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与省部级项目多项,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在《文学遗产》《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多篇次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摘编论点或转载全文。


    文:儒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