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至6月4日,著名语言学家、原中国音韵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唐作藩先生来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进行学术交流,并于6月1日上午做客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名家讲坛”,以“王力先生治学杂谈”为题,为我院师生作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宋开玉副院长主持,汉语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冯春田教授参加了报告会。
唐作藩教授1948年考入广州中山大学,师从王力、岑麒祥等先生学习汉语及语言理论,1954年随王力先生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从事音韵学、汉语史、古代汉语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与王力先生师生相从三十余年,受益颇多,甚得王力先生治学真传。唐作藩先生说:王力先生在五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研究领域涉及汉语语言学的理论、语言、语法、词汇、语言史、语言学史以及汉语方言、汉语诗律学等各个领域,其重点研究成就都具有开创的意义,带动了学科水平上升到新的高度,对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拓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在国内外产生了突出影响。王力先生一生撰写了上千万字的学术论著,其中专著五十多部,论文二百多篇。他的研究工作既继承了我国古代语言学的优良传统,又充分吸收了国外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在中国的语言学从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变和发展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唐作藩先生认为,王力先生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学术成就,除了天资聪颖、勤奋刻苦之外,还得益于他独到的治学方法,主要是:第一,将传统的“小学”(语文学)和现代语言科学相结合。王力运用先进的语言理论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的语文学。或科学地诠释旧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例如他的《中国音韵学》(后改名为《汉语音韵学》)、《字史》、《古语的死亡残留和转生》;或深入探讨汉语语音、语法、词汇的结构系统、民族特点及其历史发展的演变规律,例如他三十年代写的《上古韵母系统研究》、《中国文法中的系词》,四十年代写的《汉越语研究》、《新训诂学》、《中国现代语法》、五十年代写的《汉语史稿》、《关于汉语有无词类的问题》、《汉语实词的分类》,六十年代写的《先秦古韵拟侧问题》、《略论语言的形式美》,七十年代写的《黄侃古音学述评》、《现代汉语语音分析中的几个问》,八十年代写的《同源字典》、《汉语语音史》等。第二,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王力在高等学校从事教学五十余年,先后开设过二十多门课程。他写出来的讲义,就是他的科研成果。所以常常是一上完课,他的讲稿就可以送出版社出版,而且多是高水平的专著。例如:《汉语音韵学》、《中国语文概论》(后改名《汉语讲话》)、《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汉语诗律学》、《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学史》、《清代古音学》以及他主编的《古代汉语》等。第三,创新与求实相结合。在科学研究中,王力开创了不少新的汉语言学科体系,提出许多新的见解。例如《中国文法中的系词》一文,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分析了大量的语料,系统地考察了汉语“名句”句法结构的特点和系词的产生及发展过程,指出古汉语名句的主语与表明语之间不用系词。这不仅正确揭示了汉语语法的一个重要特点,而且是中国语言学家首次真正摆脱西洋语法的束缚,历史地、求实地研究汉语自身特点而取得的重大成果。又如古韵研究上,他提出的“脂、微分部”说,“古韵十一类二十九(或三十)部系统”,“上古每个韵部只有一个主元音”,“先秦声调分舒促两大类,各又细分为长短”的学说,也都是根据丰富的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而得出的独到的见解。他强调说,“如果墨守师说,学术就没有发展了。”正是由于王力具有这种求实的学风,才能不断创新。第四,渊博与专深相结合。王力的学问博大精深,为学界所公认。他不仅是杰出的语言学家,而且是著名的翻译家、诗人和散文家。他翻译、出版过法国纪德、小仲马、嘉禾、左拉、都德、波特莱尔等作家的小说、剧本、诗歌以及《莫里哀全集》共二十余种;他早年还撰写了《罗马文学》、《希腊文学》;他自己创作的诗歌和散文基本上收集在《龙虫并雕斋诗集》、《王力诗论》与《龙虫并雕斋琐语》里。后者多次重版,在港台也一再翻印。中国现代文学史家把他和梁实秋、钱钟书推崇为抗战时期三大学者散文家。
在报告中,唐作藩先生深情回忆了自己跟随王力先生学习和工作的情景,王力先生三十多年的言传身教,他体会到王力作为语言学大师,还具有两种突出的精神,那就是刻苦勤奋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王力先生珍惜时间在学术界是出了名的,另外,王力先生鼓励别人对自己的观点提出反对意见。所有这一切,都是一个立志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人所应该认真学习的宝贵财富。
报告结束后,冯春田教授对唐作藩教授的学术特点和主要学术成就作了简要介绍,也向同学们介绍了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从事汉语史教学与研究过程中王力先生、唐作藩先生等前辈对他的教导和关怀,感谢唐作藩先生能光临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为我院汉语史专业师生作了一场精彩的报告,更让同学们有机会领略了老一辈专家学者的大师风范。
注: 王力(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早年贫寒辍学,在家自学。一九二四年到上海,先后入南方大学、国民大学学习,一九二六年考进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国学大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等学习,一九二七年赴法国留学,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一九三二年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广西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等校教授,并曾担任中山大学、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山大学语言学系主任。一九五四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同时担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顾问,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