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7日-9日,由澳门中国哲学会主办、我院“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和香港人文哲学会协办的“诠释学与当代及其文化反思”学术研讨会议在澳门隆重召开。来自海峡两岸四地的3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提交论文20篇,其中,来自山东大学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的傅永军教授、陈治国讲师、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的宋开玉副教授、聂济冬副教授、王小婷讲师、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陈坚教授、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外部张晓梅副教授7位山大学者参会并作发言。
此次研讨会关注的重要学术议题之一是,哲学诠释学理论的发展与深化,特别是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和哈贝马斯等人的诠释学思想及其影响。有的学者认为,通过仔细分析伽达默尔“视域融合说”的具体内涵、它与诠释学其他理论的内在关联、尤其是诠释学辩证法的立足点,不难发现,视域融合并不能完全包含文本视域,也并不意味着比作者“更好的理解”,因此伽达默尔并不赞成浪漫主义诠释学理论的原则,其思想也并不自相矛盾。有的学者认为,哈贝马斯在一种交往理论的视域内,通过将批判与反思因素引入伽达默尔的诠释学,将哲学诠释学发展为批判诠释学,或称深层诠释学。深层诠释学充分考量到哲学诠释学理解的界限,它坚持合理谈话的调整原则,坚持意识形态的批判原则,所以它把交往行为的意义理解为一件主体间的事情,而非一件客观的事情。有的学者通过对推动并刻画海德格尔与形而上学之复杂关系的“解构”方法的来龙去脉、使用方式、路线乃至变形等问题的追踪和梳理,明确指出,在“现象学的十年”和“形而上学的十年”,海德格尔力求通过解构传统形而上学而为真正的或未来的形而上学建基,而此后的第三阶段,基于存在历史的背景,他放弃了建构任何意义上的形而上学,而是通过解构形而上学本身来为另一开端准备道路。
关于训诂、诠释与中国经典诠释理论的热烈讨论构成了本次会议的另一重要主题。有的学者认为,只有基于一系列宏观对比,我们在中国哲学之研究方面才能从古典的话语里生发适切而允当之诠释,对比厘清,所以求其融通转化与创造也。唯有如此,中国哲学之研究才能不仅仅止于“史”的研究,而可以是“论”的创构。有的学者认为,作为清代乾嘉考据学皖派的正式创立者,戴震虽然并不因重视词的基本义而抛弃对语境义的探索和说明,但是他反复批评的是错把语境义当成词义的现象。戴震确定词义的方法上的保证主要是“贯群经”,这样的学术倾向和方法,既是考据学量的积累的结果,又是质的提高。有的学者通过比较慧能和法藏对佛法的不同诠释取向认为,慧能的诠释取向是从“表法”到“心法”,法藏的诠释取向是从“表法”到“尘法”,这两种不同的诠释路径最终造成了禅宗和华严宗的佛学分歧,并且这种分歧后来还影响了宋明理学内部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分歧。
关于诠释学与分析哲学之间的对比、沟通也是会议上颇占分量的内容。有的学者认为,作为哲学史基本问题的真理问题,也是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毕生思索的一个主导问题。他们分别尝试最终将真理原始现象或真理之基础思为疏敞地和世界图景,其间虽有极大差异,但确有着十分有趣的比对-游戏空间。有的学者认为,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之本质即为各种“特殊语法”的前见,而普遍语法的普遍性却可以使得伽达默尔关于“前见”的主张免于相对主义之蔽。
与会学者对于同诠释学有着密切关系的教化问题、诗歌理解问题、文化间性问题、当代社会技术化和信息化问题、城市发展中的符号缺席问题等也进行了热烈讨论。譬如,有的学者认为,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作为一种实践哲学最终表明,由于缺乏关于人类存在和生活的真正理性反思的实践哲学作基础,因而现代社会生活处处表现出对科技、专家及信息的迷信,在对科学理性的依赖中放弃了对自身存在与生活的责任,这种人的存在的随大流性本质上就是一种虚无主义。有的学者认为,对中西文化问题的论说要真正触及其间活的现实就必须紧扣两者的间性关联,唯有居于这种关联的东西才标识了各自真正的实际。因而文化研究离不开间性思维,尤其是有关两种文化交互作用的论说更要基于对文化间性特质的切入,否则,所建构的论说就会脱离所述对象的真正实际,而成为单纯满足认知旨趣的知识游戏。有的学者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为例深入诠释了杜甫的诗歌语境,明确认为,悲悯天下的民胞物与思想、崇高而深挚的爱国主义精神、坚定不移的忠君报国志向,构成了杜甫可贵的儒者情怀。
自2002年以来,山东大学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联合海峡两岸四地有志于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解释研究的学术机构,为建立一门既不同于西方诠释学,又不同于中国传统经学注释学,且能与西方哲学诠释学相比肩的中国诠释学而协同努力,积极探索,先后6次在中国大陆、台湾和澳门等地召开相关议题的学术研讨会。为了推广研讨成果,且为海峡两岸四地诠释学与中国诠释学研究提供一个的重要论坛和支持平台,自2002年起,洪汉鼎教授和傅永军教授联合主编《中国诠释学》学术集刊,迄今已出版六辑,在海内外汉语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此次在澳门召开的研讨会为第七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学术研讨会,入选会议的论文将收入《中国诠释学》第七辑。
作者:陈治国(山东大学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