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我院教授悼念任继愈、季羡林先生

    时间:2009-07-22 作者:转帖 

    我院教授悼念任继愈、季羡林先生

    一、《他们与山大血脉相连

    山大教授、《文史哲》主编王学典忆二老 他们与山大血脉相连

    王学典 (徐延春 摄)

    “6月11日下午,我们刚去 301 医院探望过季先生……”山东大学教授、《文史哲》杂志主编王学典心情很沉重。因为《文史哲》杂志后年即将迎来 60华诞,他去请季先生题词,季先生欣然同意,但当时没写,说:“等我手腕力量好些了就写。”没想到此次见面竟然成了永别。“这是季先生年初为我写的字。”王学典说着,拿出季先生题的字,上面写的是“上善若水”。

    季羡林和任继愈两位先生都是山东大学《文史哲》杂志的顾问。季羡林先生是山大附中毕业的,对母校有一份特殊的感情。而且,有些老友像臧克家先生就是他的莫逆之交,当年季先生从德国回国,没有住处,就住在臧先生家。他对山大《文史哲》杂志非常关心,只要有需要他做的,他都尽量去担当。在2001年,山大百年校庆的同一天,也为季羡林先生组织了90华诞学术研讨会,可见季先生与山大的“交情”。

    山大蔡德贵教授曾经写过《季羡林传》,他近年来一直陪伴着季先生,做他的助手,这是季先生对山大的一种特殊信任。

    王学典还兼任中国史学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墨子学会副会长。他说,从1988年开始,任继愈先生始终参与山东大学的墨子研究工作。中国墨子学会就挂靠在山东大学,任继愈先生是名誉会长,他也是学会最大的支持者。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学会开了8次会议,尽管任先生年事已高,但有6次出席。“在学术研究上的事情,任先生也是有求必应。两位德高望重的学术泰斗同一天走了,是山东的巨大损失,也是山大的巨大损失。”王学典说。

    * 原载《齐鲁晚报》2009年7月12日

    、《山大教授杜泽逊:季老亲自送我出门》

    “心里悲痛万分,他一直是我的学术榜样、做人榜样。”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教授杜泽逊先生的声音几近嘶哑,悲从中来。

    1994年,刚工作5年、年仅31岁,还只是一名讲师的杜泽逊加入了由季羡林先生担任总编纂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工作委员会,担任常务编委、总编室主任,直接向季羡林先生汇报编纂情况。近四年的共事经历让杜泽逊记忆犹新。

    更让杜教授感动的是1996年的一件小事。当时他手持重要材料登门请季老签字。当季老用毛笔一笔一画地签上自己的名字后,不停叮嘱他要捧着材料出门:“毛笔字迹要干了才能把材料折起来”。在得知杜泽逊是骑自行车来的后,季老坚持送他到门口。一直走到门外,杜教授才明白季老将他送出门的原因。季老住处门口正在修路,一条半米深的土沟横亘面前。“我双手捧着材料,就不可能再推自行车!”季老很自然地接过字迹还未干的材料,让杜泽逊把自行车推过土沟,再把材料“双手递过来”。

    “现在想想,心里还是很感动。”杜泽逊说。

    * 原载《齐鲁晚报》2009年7月12日

    链接http://www.dzwww.com/2009/jxlqs/gffx/200907/t20090712_4902845.htm

    、《我曾为季老删论文 ——山大李平生教授至今难忘季老谦和作风》

    李平生是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说起与季羡林先生的交往,他感慨万千。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在《文史哲》杂志做编辑,曾经编辑过季羡林先生《清代的甘蔗种植和制糖术 》一文。

    李平生说,一开始拿到稿子时他愣了 。这篇文章有9万多字,而《文史哲》这种学术杂志一篇最多只能刊发 2万多字的论文。“ 我觉得不适合刊发,太长,而且这篇论文以史料为主,而《文史哲》的论文还要求有思辨性。但是我担心这样的学术大家,会不会因为我随便删稿而生气?对于一位学人来说,每一个字都是凝聚着心血的成果啊,我觉得随便删稿是对他的不尊重。”

    于是李平生就通过编辑部与季羡林进行了沟通。没想到,季先生很快回话:能在《文史哲》发稿是荣幸,无论怎样改也不反对!

    约半个月后,从季先生处又转来一份压缩到4万字的论文,还是这一篇。李平生又将其压缩了近2万字后,这篇论文最后刊发在《文史哲》杂志上。此后,季先生还委托蔡德贵教授向李平生表示感谢。

    1997年,山大曾经组织过季羡林学术研讨会,李平生当时是会务组长。时任《文史哲》主编的蔡德贵教授向季老介绍李平生时,正坐着的季老客气地站起来自我介绍:“ 我是季羡林。”并向李平生道辛苦。

    “ 我们与他合影,他也要站起来,他的随和谦让弄得我们很不好意思。”李平生说,季先生曾说过自己长寿的秘诀有三条:不挑食、不嘀咕、不锻炼。其中“ 不嘀咕”就是平和的心态,不计较琐事。与他交往过的人都可以感觉到,他心态的平和就是心胸宽广的表现。

    2001年,在山大百年校庆期间,也曾经召开过一次季羡林学术研讨会。这次,李平生又是会务组长。因为当时季老很劳累,蔡德贵教授建议大家尽量少打扰他 。但在会议结束后,季老却委托蔡德贵教授送来十多本自己的散文集,是送给会务组的,他说会务组的同志很辛苦。李平生说,这件事虽小,但体现着这位文化泰斗的友善与细心。

    * 原载《齐鲁晚报》2009年7月13日

    链接http://news.sina.com.cn/o/2009-07-13/061515942444s.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