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山东省第十届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的系列活动之一,6月25日上午,齐鲁工业大学(原山东轻工业学院)邀请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生导师马来平教授为该校文科各学院的师生就打造人文社科论文精品的方略问题作了题为“也谈人文社科论文的选题与创新”的报告。齐鲁工业大学科技处副处长陈洪娟主持报告,齐鲁工业大学文科各学院中青年教师、研究生,科技处工作人员和山东大学部分研究生聆听了报告。
报告中,马来平教授指出,归根结底,学术评价是遵循“质量第一”原则的。学术成果的质量集中体现在对学科发展的贡献上。所以对于青年教师来说,从一开始就要把路子走正,自觉树立精品意识,决不片面追求论文的数量,而是把精力高度集中到提高论文的质量上来。选题与创新是打造人文社科论文精品的两个基本环节。一、人文社科论文的选题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二者分别对应着研究方向的选择和研究问题的选择。1.研究方向的选择要遵循 “相对稳定”、“量力而行”和“有一定的自由度”等原则。青年教师参加工作后往往会遇到自己的科研方向和所在院系学科建设的需要不相吻合的矛盾,导致他们的科研方向不断地变来变去,最终,丧失了一个明确而稳定的研究方向,科研陷入了极大的被动。他指出,科研方向的选择,既要适应所在院系学科建设的需要,又不要轻易放弃当初在导师指导下经过深思熟虑所选择的研究方向,应在二者间寻找一种最佳的结合方式,最大限度地坚守原定的研究方向。做学问不怕专,就怕浮泛,只要把学问做到一定深度,多出精品,就一定会得到承认和尊重。2.研究问题的选择应突出“汇聚到点上”的原则:首先,切忌大而无当、浮泛不实。所选问题应该是有新意的、关键性的和前景广阔的“点”。其次,科研论文选题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把“点”置于“面”的整体之中予以统筹考虑,尽量做到选题系列化和小中见大。二、科研论文的创新包括选题新、材料新、方法新和观点新。1.材料新是文章中使用学界没有发现或对于某一主题没有使用过的材料,“新材料往往蕴含新观点”。2.方法新是观点创新的根本保障。实现方法创新有如下路径:首先,关键在于根据研究任务的需要,结合研究条件与环境综合考虑方法的创新。其次,移植相邻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是方法创新最常用的途径。另外,方法创新还有采用新角度的问题,新角度有时表现为新理论、新框架 。3.新观点的产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粗读一手文献—围绕论文做二手文献索引—筛选出二手核心文献并精读—阅读一手文献拟定论文题目—在反复阅读文献和深入思考中形成论文框架—依据论文框架占有材料、思考讨论—形成初稿—反复修改—定稿等;此外,观点创新还有一个创新程度和分量的问题,应该拒绝平庸、追求冲击力。为此,需要解放思想,有一点莫言式的汪洋恣肆、天马行空的精神。
马来平教授特别指出,所谓冲击力,绝不是哗众取宠,而是提出的观点能够让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甚至能够起到指点迷津,引领人生的作用。例如,莫言的文学作品获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提出并有力地回答了具有时代意义的问题。他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最缺少的是自我忏悔意识……”马来平教授强调,莫言通过文学作品满腔热忱地为提倡自我忏悔意识而鼓与呼,这分明就是明道救世,指点迷津、拯救灵魂,因而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最后,马来平教授还结合自身经历就论文的修改问题谈了体会,他指出“修改”是论文写作不可省略的一个重要步骤。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改的功夫应当远远大于写的功夫。这是因为,论文修改的过程实质上是深化认识的过程、群策群力的过程、自我反省的过程和词语推敲的过程。报告结束后,齐鲁工业大学的许多老师和学生均表示“马来平教授的报告内容丰富、见解独到,特别是结合了个人写作论文的实践,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受益匪浅。”
“山东省第十届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是根据2013年山东省宣传思想工作的总体部署,由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齐鲁晚报联合发起,以省和各地、各参与单位共同主办的形式,广泛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社会科学知识,更好地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服务的一项重要文化活动,齐鲁工业大学是参与单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