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7日下午三点,伍振勋博士在知新楼1915文史哲研究院学思堂举行了题为《荀子为什么“非”子思、孟子》的讲座,讲座由傅永军院长主持。该讲座是我院建校110周年系列学术讲座之三,也是为2011级新生举办的学术洗礼,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伍振勋先生是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台湾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现任职台湾大学中文系,兼任台湾大学文学院语文中心中国语文组组长。
伍振勋博士严谨而谦逊,他先点明这篇文章要解决的是思想史的问题而非哲学问题,题目中的“非”是“非难”的意思,然后他以学术讨论的态度,把来山大访学期间成稿的论文《荀子为什么“非”子思、孟子》,从材料的发现、问题的提出、观点的论述到最终成文为在座师生做了较为细致的讲述。首先,他在文章引言部分用《韩非子·显学》《荀子·非十二子》等材料说明了当时孔门弟子思想分流的现象,以及荀子对包括子思、孟子等十二子的具体非难。再次,他在文章的问题提出部分讨论了“荀子‘非’子思、孟子中‘五行’说的几个方面”,包括“五行”是什么,荀子为什么批评子思、孟子“五行”说以及学者对其中“三无句”的两种解读角度、思想史意义与存在的盲点,从而提出从荀子学的脉络解读的新方法,指出荀子异于子思、孟子的源于“君子之学”的两个层面。之后,他在文章的论证部分具体说明了“君子之学”的两种类型:孟子、荀子学习“诗、书”的不同视角,即孟子把“诗、书”当故事之书读,荀子当“王制”之书读。最后得出“君子必辩的道统意义”的结论。
在主题报告之后,傅永军院长做了精彩点评。其他与会师生也围绕报告内容与伍博士积极互动。对本次学术讲座,同学们普遍反映受益匪浅,不仅拓展了视野,也使同学特别是刚入学的新同学了解了正规学术论文的构思与创作过程,有利于下一步的学习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