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日至26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历史系、东亚系教授,斯普洛克博物馆副馆长周启荣(Kai-wing Chow)先生,受邀作为山东大学流动岗位特聘教授,在我院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讲学。
周启荣教授为国际汉学界知名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思想史、社会史、文化史、书籍史。在儒家思想研究、明清社会文化史研究、书籍史研究等领域都有重要论著发表,他关于明清之际儒家礼教主义的兴起及其与清初考证学之间的关系、晚明商业出版与政治权力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理论和创见,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学术影响。
周启荣教授在为期一个月的讲学活动中,为文史哲研究院研究生开设了“近世儒学的转型”、“传媒、权力与近代公共文化”两个专题的课程,并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院外、校外听众前来听课。周教授依次分别讲授了“宋代理学的兴起的历史背景”,“明代儒学的变奏”,“清代礼教主义的兴起”,“礼教主义与乾嘉考证学”,“新文化史理论与研究中国印刷史的方法”,“晚明出版、科举与权力”,“清代法律、碑刻与公共文化”,“宗教、商业、法律与清代城隍庙”等内容。周教授在研究中注意吸收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合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方法,每每从独特新颖的视角对历史问题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释,显示了多学科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的魅力,在方法论上给同学们以极大的启发。授课中周启荣教授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相关领域的国外研究成果和最新动态,对同学们了解和认识海外汉学的成果、理论、方法有很大帮助。讲座采取教师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这种互动式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同学们能够对授课内容充分地理解、消化和吸收,并相互碰撞思想、启发思路,在授课内容的基础上举一反三,作进一步的引申和发挥。
3月4日,在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的“稷下风”学术讲坛上,周启荣教授作了题为“超越‘五四’:当代儒学复兴的反思”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副院长李平生教授主持。周启荣教授对当代儒学复兴的历程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认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改革开放以前,“儒学研究”、“儒家伦理”和“儒教习俗”这三种儒家思想的社会存在形态都受到猛烈的攻击,但儒家思想在社会民众的行为与习俗里仍然非常强固。当代儒学复兴的意义在于儒学作为伦理思想,作为一个价值系统而被重新审视和讨论。周启荣教授认为儒学复兴的动因主要有两个:儒家文化圈的经济腾飞,以及全球文化冲突和环境问题愈演愈烈。他指出,儒家思想在过去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表现出了巨大的生命力和适应社会变迁的能力。儒学复兴的号角在当今中国快速发展为世界经济大国和政治大国之际响起,他号召大家要积极关注,参与讨论。演讲结束后,周启荣教授与听众进行了互动交流和讨论。同学们踊跃提问,现场气氛热烈。
3月12日,在山东省图书馆与《齐鲁晚报》举办的“大众讲坛”上,周启荣教授作了题为“孔子在海外:全球史视野下的儒学传播”的演讲。3月17日的《齐鲁晚报》B3版以整版篇幅发表了此次演讲内容的摘编。周启荣教授着重指出,十六世纪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为欧洲的现代思想先驱、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历史证据,直接或间接动摇了基督教权威在政治和知识领域的地位,从而推动了欧洲现代的宗教向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在全球史上所产生过的巨大影响,不但被欧洲人遗忘或不愿承认,贬低它的重要性,就是中国人自己亦对这段历史的意义不理解。晚清西方传教士,不再像明末来华的耶稣会士那样对儒家文化充满仰慕,他们认为中国落后的原因是没有改变传统。辛亥革命后,中国人认为传统文化阻碍了现代国家的建立,于是儒家文化受到全面攻击和扬弃。但儒家文化在民间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始终延绵不绝,近年来更形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未有的巨大的儒学复兴运动。儒家文化复兴的根源是来自海内外华人对于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认同,和孔子思想自身含有深邃的智慧和强大的适应性。周教授的演讲在听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听众中不乏党政干部、学者、媒体工作者,有的是从外地闻讯赶来的。
周启荣教授的这次讲学活动,带来了海外儒学研究、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的新风,推动了文史哲研究院及我校与欧美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为研究生了解国际学术界的相关学术动态,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开阔学术视野,启发研究思路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丰富了他们关于儒学研究、中国社会史、文化史、出版史的知识和认识。
临近讲学结束,周教授饶有兴致地参观了我院位于知新楼18、19层的新办公区。院长傅永军教授代表文史哲研究院向周教授赠送了山东大学纪念品,并欢迎周教授将来有机会再来我院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