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会议|山东大学举办“儒林论坛·先秦儒学与早期中国”学术研讨会

    时间:2024-05-23 作者:

    2024年5月18日至5月19日,“儒林论坛·先秦儒学与早期中国”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办,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哲学研究所、《儒林》编辑部承办。

    18日上午,儒学高等研究院中哲所所长赵卫东教授主持了会议开幕式。出席会议的有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徐庆文、特聘教授杨朝明,以及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兰州大学、中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郑州大学、中南财经大学、西南大学、河北大学、河南大学、湖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福建社会科学院、西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社会科学院、聊城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机构的50多位专家学者。

    徐庆文教授代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在开幕式致辞中,首先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了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哲学研究所,他指出,儒学高等研究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5年成立的儒学研究中心,而中国哲学研究所现有教授7人,副教授9人,讲师1人,其中包括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泰山学者特聘专家、齐鲁文化名家、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兼职)、特聘教授等多人。主要研究方向有儒家哲学、佛道哲学、中外比较哲学、易学与中医哲学、儒家文献与儒家思想、中国哲学与科技哲学等。他希望,山东大学中国哲学研究团队以本次研讨会的举办为契机,为中国哲学学科建设工作付出更多努力,做出更大贡献。

    杨朝明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强调,《儒林》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主办的学术刊物,由庞朴先生创刊于2005年,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哲学研究所决定自今年起举办“儒林论坛”,力求成为国内外儒学研究者的重要交流平台,成为儒学走向世界的标志性学术文化品牌。为此,中国哲学研究所诚邀各位专家在此召开“儒林论坛·先秦儒学与早期中国”学术研讨会,围绕儒家思想的初始与开源阶段展开研讨,以期进一步正确理解、深刻把握儒家思想的精神文明,扩展中国哲学与儒家思想的研究边界和研究视野。

    本次研讨会由主题报告、十一场分会场发言和五人会谈组成。主题报告环节共两场,第一场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杨朝明教授主持,儒学高等研究院黄玉顺教授、首尔大学哲学系郭沂教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唐文明教授分别以《儒家“文化”略论》《儒学溯源——西周哲学系统刍议》《从〈伯夷列传〉看司马迁的天道观》为题,进行主题报告。

    黄玉顺教授指出,儒家文化是儒家所倡导或认可的生活方式的表现形式。从共时性的角度看,儒家文化的核心是“礼”,涉及三个层次:礼义→礼制→礼仪。“礼制”指社会规范及其制度,“礼义”即“义”,指礼制内在蕴含的价值尺度、正义原则,包括体现仁爱情感的正当性原则、顺应时代生活方式的适宜性原则;“礼仪”则是作为礼制的外在表现形式的仪式和礼节等。从历时性的角度看,儒家文化经过两种不同的历史形态,即西周封建时代的儒家文化形态和秦汉以降的帝制时代的儒家文化形态。

    郭沂教授认为,西周思想是儒学的一个重要源头,具体从“西周的宗教哲学”“《周易》古经中的德义”“西周的自然天道观”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并提出对于殷周而言,制度典礼是新与旧的问题,而道德则是有与无的问题,这涉及价值的发现。价值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中国,这个阶段便是殷周之际。

    唐文明教授通过对《伯夷列传》中“伯夷”“叔齐”与“盗跖”不同命运的分析,反驳了对天道的报应论解释,即将天理解为一个至上的、直接施报应的主宰者的说法,从而提出一种以圣人为枢纽的感应论天道观,凸显了教化的天道论意义。

    主题报告第二场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赵卫东教授主持,九州大学文学部、山东大学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邓红教授,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赵法生教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杨朝明教授分别以《董仲舒论泰伯》《早期儒家人格之天的形成与特征》《周公“制礼作乐”与孔子接续周公》为题,进行主题发言。

    邓红教授提出,董仲舒建立的“天”为中心的“天人合一”的天道体系中,有一个“天神”的伦理道德化和伦理道德的“天道”化的天道体系双向论证结构。董仲舒春秋学的特点,就在运用春秋经传的事例和一些不见经传的历史事实,对“天”的神圣性和天道理论进行论证的同时,又从另外一个方向去证明所谓“春秋之义”的各种原则、笔法原本就是“天道”。

    22324

    赵法生教授指出,孔子是中华哲学突破的主要代表,但他并非凭空开创了儒家的人文主义,而是在三代宗教尤其是殷周宗教的基础上,开启了其哲学突破的思想历程。在这一进程中,西周伦理宗教固然发挥了主导作用,夏殷商宗教包括其中的巫文化并未缺席,同样在孔子的终极关怀中具有一席之地。孔子在综合吸收三代宗教相关思想的基础上完成了哲学突破,创立儒家学派,成为跨越古代宗教和哲学两个时代的文化集大成者。

    杨朝明教授认为,周公承文武之政,损益夏、商以来的礼制,制定周代礼乐,《周礼》即成于这个时期。礼制与礼仪不同,礼仪施行于社会,礼制则藏于府库。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盖因老子为周王室守藏史。《孔子家语》记孔子观周乃为“观先王之遗制,考礼乐之所极”,孔子感慨说“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正是因为看到了《周礼》。《周礼》成书于西周时期的可能性极大,认识《周礼》的成书年代,关涉到对孔子思想形成广阔背景的认知,从而认识到孔子“接着周公说”的特征。

    18日下午,共举行两组分会场发言,每组有四场讨论会,与会学者围绕先秦儒学的基本问题与核心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第一组发言者及其题目如下,第一分会场:卢兴《儒家“仁德”内在理路和逻辑层次》,高瑞杰《从尊贤到从兄:论儒家德性伦理的内向化展开》,田丰《先秦儒家与伦理困境——聩辄公案发详》,刘云超《〈论语〉的生命哲学意蕴》,郑治文《孟子性善论与儒家道德主体精神的证立》。第二分会场:陈罕含《〈尚书〉名称源流考》,刁春辉《〈尚书·秦誓〉主旨与儒家王霸论再评》,刘光胜《清华简〈芮良夫毖〉与西周晚期保民思想》,董保民《“世官为表,任官为里”:论西周官僚制的封建起源》。第三分会场:陈晓霞《“诸子话语”与“想象圣王”——〈孟子〉中虞舜意象的生成、因缘及特征》,孔德立《知言与养气:孟子对仁义之道的新扩展》,陈佩辉《尽心以合天人——孟子会通天人思想新探》,贾晓东《论道德情感与孟子思想的三个向度》。第四分会场博士生专场:王占彬《“太上,其次”话语与先秦修身为政之道》,李文文《“时”视域下先秦儒家历史观论析》,朱君鸿《由天命到人命,发现普遍的人间——孔子对仁与儒的转化与嬗变》,蔡思涵《荀子论社会国家起源——以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的论述为中心》。

    第二组发言者及其题目如下,第五分会场:张美宏《特殊情境下的人道观之思——孔子“仁学”价值再认识》,李海超《孔子的临终心态:开放心灵的一种典范表现》,许春华《孔子的诗性品质》,夏世华《孔子以舜为范型建构性命论的思路与影响》。第六分会场:唐明贵《〈论语〉学的成因》,冯兵《〈论语〉的德治思想》,邹晓东《〈大学〉〈中庸〉比较:核心术语、问题意识、方案理路差异》,周元侠《宋代〈孟子〉的升格运动及其道统意义》,张磊《鲁文化圣贤气象述论》。第七分会场:谢文郁《君子何以“知人知天”?》,周海春《先秦儒学对中华文明秩序奠基的贡献》,徐公喜《朱子学学术理论发展与研究特点》,曹巍巍《孟子的君子人格观逻辑路径及内在意蕴》。第八分会场博士生专场:徐玲《礼始于天与礼本于仁——从周公之礼到孔子之礼》,李金璇《鲁国社会旱灾观念变迁考论——兼从上博简〈鲁邦大旱〉看孔子的灾异观》,马德鑫《春秋诸侯会盟与战争排次及书写探论》,李承志《多维视野下的孔庙——兼议孔庙的现代出路》。

    19日上午,举行一组分会场发言,共三场讨论会,发言者及其题目如下,第九分会场:曾海军《“知十”与“道一”:颜、曾传道发微》,张子峻《宇宙、秩序、治道——论儒家治道理论之形成》,刘增光《“真儒从善治而出”与明代后期道统论的转折论》,秦洁《“观盥而不荐”与“禘自既灌而往”考释》。第十分会场:吴祖刚《近取譬、推恩和推类——孔孟荀的行仁之方片论》,王文东《郭店楚简的礼学特色:从知礼好礼到成德》,李玮皓《比较视域下〈荀子〉与〈庄子〉“名”论之较析》,张立恩《姚际恒对新〈春秋〉学的继承与发展》。第十一分会场:黄少微《天命与早期中国历史意识的诞生》,张兴《郑玄〈中庸注〉的内容及诠释特点》,曾美珠《先秦儒家“教化”思想之重建——船山的诗礼乐》。

    25F2E

    五人会谈环节由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孔德立教授主持,参与会谈的有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黄玉顺教授、山东大学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谢文郁教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唐文明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王文东教授与四川大学哲学系曾海军教授,五位专家学者围绕着“先秦儒学与早期中国”以及诸多分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闭幕式环节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蔡杰副教授进行总结,对本次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参会情况与论文收集情况、主题报告与各分会场的讨论内容以及先秦儒学的研究特点与未来展望,进行了总结汇报。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杨朝明教授做闭幕致辞,杨朝明教授对各位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表达了感谢,并提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哲学研究所团队将进一步加强与学界同仁的交流合作,广泛吸取与会专家提出的建设性意见。最后,杨朝明教授表示中国哲学研究所将选辑优秀文章,续编《儒林》杂志,并期待明年“儒林论坛”的继续举办。至此,“儒林论坛·先秦儒学与早期中国”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

    (文字:白义洋  图片:张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