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6日晚,由文史哲编辑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张升教授应邀所作的“《永乐大典》的整理与研究”讲座在知新楼A座2106会议室成功举办。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何朝晖教授主持讲座,《文史哲》主编杜泽逊教授、山东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王承略教授、山东大学图书馆特藏文献部穆允军主任等专家出席,另有数十位师生参加。
讲座伊始,张升教授向听众介绍《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修成的一部大型类书,内容丰富,规模庞大,共22937卷,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其正本在永乐年间修成,嘉靖时又抄录一份,是为副本。正本下落不明,现存均为副本。随后,张升教授就现存436册《永乐大典》残本在大陆、中国台湾、日本、英国、法国、美国等地的存藏情况作了介绍,特别强调了仿抄本与传抄本的差异,并根据一些重要线索推测在美国、欧洲等地很可能还有《永乐大典》残本存在。他也借此鼓励年轻学者做学问时要放眼世界。其后,张升教授对《永乐大典》正本的编纂问题进行了分析。传统观念认为正本的编纂方法是由文献中提取关键词再系以字韵,他认为这并不全面,纂修者在实际编纂过程中可能沿袭利用了大量的前代类书和汇编之书。另外,根据对现存《大典》残本的考察,估计《永乐大典》的引书数要远超《文渊阁书目》的收书数。再结合《处理重录大典奏》、页末署名等史料,张升教授讨论了在《永乐大典》录副环节中的机构和人员配置,从誊录、圈点、工作周期等方面说明了其录副流程,并初步推算《永乐大典》的总叶数应稍大于55万叶。同时,张升教授也提醒大家,研究《永乐大典》的材料比较有限,要注意在残本、辑佚本和相关史料中精耕细作、创新思路。
接下来,张升教授就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永乐大典》综合研究、复原”的经验,介绍了复原工作的整体思路与工作流程,并以《洪武京城图志》为例,向大家展示了如何以它书填补《永乐大典》中内容的缺漏之处。最后,他也指出《永乐大典》作为大型类书,其中存在数量巨大的零散事目、诗文以及文献层次复杂的经书等内容,这是复原工作的难点所在。
杜泽逊教授是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永乐大典》存卷综合整理研究”的主持人,他作为本次讲座的与谈人,向听众们再次强调了《永乐大典》在中华文明传承中的巨大意义,分享了山东大学承担的《永乐大典》整理项目的工作方案与实施进度。在交流环节,张升教授依次解答了师生们提出的相关问题。最后,何朝晖教授进行总结,对张升教授的精彩报告致以诚挚的感谢,认为此次讲座对继续查访存世《永乐大典》与厘清《永乐大典》编纂体例等问题意义重大,并期待山东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就《永乐大典》整理与研究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讲座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陈锴,图/苏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