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会议|“多面相的近世中国”:《文史哲》编辑部举办第四期青年学者工作坊

    时间:2024-11-22 作者:

    为及时了解、跟踪宋元明清史研究的最新进展,加强与青年学者的联系和交流,2024年11月16日,由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主办、山东大学历史学院协办的第四期《文史哲》青年学者工作坊在济南召开。本次工作坊以“多面相的近世中国”为主题,意在呈现宋辽金元明清史诸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路径和趋势,展现当前近世史研究的基本面貌和最新动态。来自全国各地2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40多位青年学者代表参与了本次会议的发表和评议。

    开幕式上,《文史哲》副主编李扬眉介绍了工作坊的缘起,重申《文史哲》重视团结青年学者的办刊传统。《文史哲》主编杜泽逊教授寄语与会青年学者要专著、教材、论文集并重,修史与论史并重,继承发扬中国传统史家精神。历史学院院长代国玺教授回顾并介绍了山东大学文史见长的学术传统与近世史领域的研究力量。工作坊的序幕由此拉开。

    本次工作坊共分为“整体视野下的近世中国”“中外关系史研究展望”“宋代的政治运行”“民族、法律与治理”“宋元地域社会”“海洋史与边疆史”“元明清经济与财政”“明清文化与制度”8个分议题,共计38篇论文提交讨论。

    整体视野是近世中国研究的重要视域和共同追求。在“整体视野下的近世中国”主题会场中,北京大学苗润博从跨越断代的格局、看待文献的眼光与个案意义的定位三重维度展开,阐释近世史研究实践中“整体视野”的内涵和外延。中国社会科学院展龙从“理学化”“一统性”“周期率”三个核心概念出发,认为要整体考察国家治理思想的传承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生成逻辑、国家治理效益的盛衰判定等重大历史主题。江西师范大学温海波回顾了作为长期悬而未决的基础性议题的近世中国识字问题研究,认为未来应以成规模、有系统的民间文献为起点,重新审视近世中国民众的读写能力。武汉大学彭凯翔考察了明清经济空间变迁对经济组织的型塑过程,提出“利权下散”之势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及明清中国有别于同时代重商主义国家的演进路径。

    在“中外关系史研究展望”主题会场中,共有4位学者集中对国内外中外关系史研究加以总结和反思。南开大学马晓林分析了“二重证据法”、语文学以及中外学术交流与近现代元史研究范式建立的关系。清华大学周思成从域外史料所见的族群分类出发,对元代“四等人制”进行重新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李鸣飞则从研究的内容、特点、意义、方法等方面对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作了回顾和探讨。南京大学于磊以日本江南社会研究重要学者植松正的研究为例对日本元朝史研究进行回顾与反思。在小组讨论中,山东大学陈尚胜教授以亲身经历与研究感悟回顾了中国中外关系史学科的发展历程。

    政治和制度史是宋史研究中的代表性分支。在“宋代的政治运行”主题会场中,西北大学胡坤分析了宋人构建“五代”叙事的努力及其背后论证北宋权力起源合法性的政治意图。湖南大学闫建飞厘清后梁、后唐侍卫亲军及侍卫都指挥使的职权、性质,指出五代时期受皇权更迭影响,皇帝亲军反复外朝化为朝廷正规军。首都师范大学张祎结合其在宋代中枢体制和文书运作领域的研究心得,指出宋代政治史研究要跟着自身追索的问题走,而不能一味随顺史料的丰俭。河南大学田志光、湖北大学廖寅对宋代在京官员日常工作时间外公务处理、南宋首都圈政治家族的研究,分别从时空要素入手展现宋代政治、制度史研究的丰富面向。

    在“民族、法律与治理”主题会场中,中央民族大学钟焓提交了近20万字的长篇论文,以“一年之计在于夏”为核心论点,对内亚传统牧业周期与祭祀季节的共时性进行了系统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求芝蓉通过比对元代大运河的发展变化与马可·波罗相关记述的异同,论述了马可·波罗与大运河的关联。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晓慧分别从蒙古札撒中的奸罪、和奸量刑的变化、杀奸权的正式确立以及通奸犯罪的其他方面来讨论元代法律中通奸犯罪的诸问题。山东大学曹金成整理罗列了将四库馆臣改译的元代多元族群相关译名予以还原的方法路径。中国政法大学张一弛系统梳理了清代康雍乾时期逃人问题的治理改革。

    区域史视野的引入不断拓宽宋元史学界的认知边界。在“宋元地域社会”主题会场中,中国人民大学张亦冰以包伟民《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为例,强调“地方视角”与“人的能动性”在宋代财政史研究中的重要性。扬州大学王旭从经济市镇兴起、县治空间外拓、乡村市镇管理分异等方面系统论述了宋代的县域空间关系。台州学院张呈忠勾勒了晚宋重要政治家族临海谢氏的枢纽性人物谢采伯的生平仕履与子嗣。山东大学谭景玉、山东师范大学杜立晖分别介绍了泰山地区现存北宋石刻和日藏古籍纸背文献两种对区域史研究具有宝贵价值的新史料。

    海洋史研究是近年来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在“海洋史与边疆史”主题会场中,厦门大学陈博翼系统梳理了作为专门史的海洋史研究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并对未来发展作了展望。澳门理工大学马光则对国外中国海洋史研究的进展、问题与展望进行了全面地介绍和述评。中山大学杨培娜从环境、技术、制度三个维度出发对明清海洋史研究进行反思,提出应追寻史料背后的制度和书写因素,以揭示更为丰富、多元的中国海洋文明发展特质。中国人民大学惠男通过乾隆帝的文殊唐卡像与林丹汗的“传国玉玺”两则案例,探讨了清朝的国家权力在边疆地区的接受度问题。山东大学韩朝建则根据日藏档案,复原了明治时期在北海道的10位山东农民的日常生活与文化适应。

    经济和财政是理解元明清历史发展线索的重要关键词。在“元明清经济与财政”主题会场中,厦门大学李春圆提倡从数字生成的经济制度背景和史料书写的语文学背景出发,语境化地解读元代粮价数字。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申斌从观念、技术与空间三重维度展望了明清财政史研究的未来趋向。暨南大学黄忠鑫利用歙县西溪南村洪武至万历年间的鱼鳞图册微观剖析了当地社会从明初到明中后期的变迁。浙江大学杜正贞聚焦图像在明清田宅山场争讼特别是地方官员理讼中的作用,呈现了图像史料对明清史研究的推动作用。安徽师范大学丁修真回顾了科举经费问题的发展路径和研究现状,展望了多学科交叉的融通境界。

    在“明清文化与制度”主题会场中,南开大学马子木阐明了晚明清初“文”与“学”关系的演变发展与知识转型。山东师范大学赵树国揭示了明代文官离职孝亲的制度张力,认为文官离职孝亲制度是明朝政府对忠、孝伦理政治化的协调因应。中山大学刘勇以“洮河事变”后明廷的应对为例,探究了万历朝“内阁-督抚”联合机制的运作。山东大学孔勇分析了孔府档案研究的诸多困境,并就此指出突破困境的方法与路径。中国社会科学院张建斌关注光绪年间停科举奏折的成稿过程,认为停科举折的促成反映了常规与非常规程序积习与惯性于国家治理的能量与推力。

    会议最后,在《文史哲》副主编孙齐的主持下,由苗润博、马晓林、申斌、陈博翼作为分会场代表,依次做了分组学术总结。《文史哲》杂志主编杜泽逊、副主编李扬眉、历史学院历史系主任谭景玉分别做了闭幕致辞,为本次青年学者工作坊画上圆满的句号。

    “《文史哲》青年学者工作坊”是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在年度“人文高端论坛”之外,专门面向青年学者策划和主办的系列学术会议,致力于发掘与团结新生代学者,追踪研究动态,促进“编”“作”交流,孕育学术更新。自2019年以来,青年工作坊相继以“重绘中古史的可能性”“儒学的社会科学化取向与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新路径”“回到文学的历史现场”和“多面相的近世中国”为主题,举办了四期活动。

    来源:“文史哲杂志”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