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王家台秦简《归藏》”系列主题读书会成功举办

    时间:2024-12-05 作者: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王家台秦简《归藏》”系列主题读书会自2024年10月18日开始,每月第二、三周周四晚晚七点在中心校区知新楼A座1910会议室举行,儒学高等研究院多名中国哲学、文献学专业硕博研究生参加。

    《周礼》所述“三《易》”,即《连山》《归藏》《周易》已为学界所熟知。《归藏》所代表的是古代中国易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中国古代易学哲学思想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本读书会以简本与辑本《归藏》文本识读为抓手,力图梳理《归藏》中古文字的形态变迁、词义演变及诠释观念发展流变。此外,读书会还将对比其他出土易类文献,如马王堆帛书《周易》、阜阳汉简《周易》、清华简《筮法》等,对出土易类文献进行分类研究,进一步推明早期易学发展图式。读书会期望通过细致入微的解读与讨论,引导参与者深入思考早期易学学派属性、易学观念发展流变等,推动思想碰撞、实现师生共同进步。

    读书会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每次会有一名主讲人作王家台秦简《归藏》的读书分享,读书分享则围绕传世文献中对《归藏》的记载情况,王家台秦简《归藏》的发现与现有研究,以及王家台秦简《归藏》的释文等展开。随后,读书会进入了讨论环节。与会成员纷纷就主讲人分享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展开深入的讨论。最后,老师就同学们的发言进行点评总结。整个读书会议程安排合理,学术氛围浓厚,同学们收获颇丰,纷纷有感而发:

    儒学院硕士生杨丹在参加读书会的过程中,对早期易学的不同体系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且较为系统地学习了王家台秦简《归藏》的基本内容。她希望能够按照刘光胜老师提出的从多线生成的角度,对早期易学的体系进行阶段性划分,并对早期易学的筮法体系、占卜特点等内容进行更为详细的归类整理:“通过本次读书会,我初步接触到了王家台秦简《归藏》,并对它的成书年代及其在易学史中的地位有了深入了解。在讨论过程中,结合自己之前的知识积累,我对早期易学的源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刘光胜老师将早期易学分为四个体系:《连山》《归藏》《周易》及清华简《筮法》,认为它们同源异流。我希望进一步探究这些体系的根源及其演变方向,从而对早期易学有一个更为全面和系统的理解。”

    儒学院硕士生杜光浩表示,《归藏》读书会结束后,我对这部古籍的思想内涵有了更深的体悟。首先,归藏的“不求吉,而求约束君主”的特点让我深刻理解了殷商时期对君主德行的重视。不同于周易以求吉为主的占卜逻辑,归藏更倾向于通过卦辞劝告君主,从德义角度对其行为加以约束。这种观念在儒家思想中得到了延续,孔子修订周易后,回归归藏的初衷,以德义为核心,不仅规约君主行为,也成为君子自我约束的准则。这让我意识到,殷商时期的“以德配天”思想或许可以追溯到《归藏》中德行约束的理念。此外,归藏卦辞中常见的求筮人物,如殷王、武王、蚩尤、上帝等,不仅体现了占卜实践与神话叙事的结合,也揭示了政教合一的早期社会特点。在这些神话角色中,巫与王的双重身份尤为突出,部落首领既是政治领袖,也是宗教权威。这一现象为我们研究早期神话提供了重要线索,同时也让人更加关注当时宗教与政治关系的复杂性。总之,通过研读《归藏》,我不仅体会到古人对德行和权力制约的深刻智慧,也对早期社会的政教合一现象产生了新的思考。这种跨越历史与文化的思想传承令人深受启发。

    儒学院博士生芦娜认为王家台秦简《归藏》简文中涉及的诸多传说及历史人物应加以详尽考察。简文中的“吉凶悔吝”预设了一定的结果情境,反映出编纂人的思想理念。在《周易》系统中,其“象喻”思维同样如此,在卦爻辞中先构设一个虚象,而解占者对于卦爻辞所呈现的虚象如何理解及践行才是占筮活动的现实结果。简文中与传说及历史人物相搭配的“吉凶悔吝”或与《周易》系统中的“象喻”思维的构置理路相同。

    儒学院博士生方新雷表示,通过参加此次读书会,他对王家台秦简《归藏》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首先,此次读书会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归藏》在古代中国易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他指出,《归藏》作为古代易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中国古代易学哲学思想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通过此次读书会,他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归藏》的易学思想,对易学的研究也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其次,对读书会中简本与辑本《归藏》文本识读的探讨印象深刻。他表示,通过此次读书会,他以简本与辑本《归藏》文本识读为抓手,梳理了《归藏》中古文字的形态变迁、词义演变及诠释观念发展流变。这些梳理工作不仅加深了他对《归藏》文本的理解,还为他今后的易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最后,他还表示,通过此次读书会,他了解到了马王堆帛书《周易》、阜阳汉简《周易》、清华简《筮法》等出土易类文献,并对这些文献进行了分类研究。这些对比研究不仅让他对早期易学的发展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还为他今后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

    儒学院硕士生张振宇说,本学期我们在刘老师带领下共同学习了先秦儒家易类文献的思想内容,并讨论了其他先秦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刘老师指出,在判断出土文献的成书年代和归属学派之后,应当深入阅读传世文献并与出土文献进行语句和哲学观点上的比较,以某一概念为核心进行深入细致的对比和挖掘,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思潮来看待他们所关系的哲学问题,观察不同学派之间的思维传承与流变,在结合现有研究的情形之下发前人之未发,依靠条理清晰的文献证据作出明确的结论,提出属于自己的创新性观点。刘老师在每节读书会结束之时都会提炼总结,进一步提出文章的修改意见,为我们继续深入学习先秦儒家思想和研究相关的出土文献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儒学院硕士生李晓宁先秦《周礼》记“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卦六十有四”,惟《周易》有传。两汉以降,后世就《连山》、《归藏》二易的真实面目作种种发挥,著名者如杜子春、郑玄、桓谭等,确立了关涉连山易、归藏易诸家说法的整体基调,至清以来,关于《归藏》易佚文逸辞的辑佚成果颇丰,结合王家台秦简《归藏》的出现,可以正式运用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来尽力还原早期易学的部分面貌。在本次读书会中,通过刘光胜老师的带读以及芦娜师姐的整理,我们了解到了秦简《归藏》的大致情况以及先秦以来关于《归藏》易的种种记载,既帮助我们从观念史的角度建立起了《归藏》易的思想脉络,又借由王明钦先生关于《归藏》易的研究成果树立了要搭建早期易学《归藏》系统的框架意识,收获颇丰。

    在读书会过程中,同学们还就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一)传世文献中对《归藏》的记载在魏晋南北朝前后发生巨大变化

    同学们认为,传世文献中对《归藏》的记载在魏晋南北朝前后确实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文献的数量和种类上,还体现在对《归藏》的诠释和理解上。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与当时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背景有关,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传世辑本《归藏》与汲冢竹书之间的关系

    关于传世辑本《归藏》与汲冢竹书之间的关系,同学们也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们认为,传世辑本《归藏》可能是在汲冢竹书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但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和变化。这种差异和变化可能与文献的传承、整理和理解有关,需要进一步的考证和研究。

    (三)《归藏》写作时代判定问题

    《归藏》的写作时代判定问题也是此次读书会讨论的重点之一。同学们认为,由于传世文献的记载存在矛盾和不确定性,因此《归藏》的写作时代判定一直是一个难题。但通过对比研究其他出土文献和考古发现,我们可以逐步缩小判定范围,为最终确定《归藏》的写作时代提供有力证据。

    (四)传世《归藏》与新发现的王家台秦简《归藏》之间的关系

    同学们还就传世《归藏》与新发现的王家台秦简《归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他们认为,传世《归藏》与新发现的王家台秦简《归藏》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和联系。这种差异和联系可能与文献的传承、整理和理解有关,也可能与当时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背景有关。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差异和联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诠释《归藏》。

    本系列读书会的举办,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王家台秦简《归藏》的了解,还激发了大家对易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通过阅读王家台秦简《归藏》,同学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代易学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能够深入思考早期易学学派属性、易学观念发展流变等重大问题。同时,读书会也提供了一个思想碰撞、学术交流的平台,让同学们在交流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文字 | 方新雷

    图片 | 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