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山东大学首届“新元典”青年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时间:2024-12-11 作者:

    2024年12月7日至12月8日,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主办、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哲学研究所承办、《儒林》《当代儒学》《曾子学刊》《国际儒学发展报告》《全真道研究》《中国古典学》《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协办的山东大学首届“新元典”青年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以儒释道“新元典”为主题,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湖南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的近70位专家与青年学者参与了此次论坛。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加华教授、中国哲学研究所所长赵卫东教授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本次开幕式由山东大学陈晨捷副教授主持。

    王加华院长代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首先向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了诚挚的欢迎和感谢,并向与会专家学者详细地介绍了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的相关情况和发展现状。王加华院长指出,儒学高等研究院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研究儒学、古典学的实体性机构,以古文、古史、古哲为定位,跨儒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儒学高等研究院主张“人人都有项目做,人人都在做项目”,大力支持专家学者以及青年学生举办学术会议,搭建学术平台,让大家能够来交流学习。

    赵卫东教授代表中国哲学研究所,向大家表示欢迎,并重点强调了这次“新元典”会议的由来,之所以用“元”而不用“原”,是考虑到中国哲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会有不同的范式转换出现,而每个范式转换之后,中国哲学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赵卫东教授进一步指出,今后,中国哲学研究所将会继续举办“新元典”论坛,为国内青年学者打造一个高端的交流平台,以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促进中国元典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发展贡献儒院力量。

    本次论坛由“经典诠释的道论探源”主题讲座、“经典的现代价值”学者对谈和八场分论坛组成。分论坛的主题主要围绕“取法先秦:古韵风华与智慧之源”“问道宋明:理学精粹与时代回响”“文思道韵:文学与道家智慧探微”“佛易禅机:佛教智慧与易学奥秘之思”等展开。对谈专家和分论坛的点评专家主要有: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黄玉顺教授、杨朝明教授、沈顺福教授、赵卫东教授、陈晨捷副教授、李琳副教授、郭萍副教授、邹晓东副教授、蔡杰副研究员、李富强副研究员,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李秋丽副教授、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杨虎副教授,山东师范大学王培峰副教授,山东社会科学院张恒副研究员。

    在主题讲座中,林安梧教授以《经典诠释的道论探源》为题,从经典的本原、价值和意义等方面展开论述。林教授主张我们要回到中国哲学的原典,不能逆向格义。在研究中国哲学时要分清存在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他进一步强调,在读经典的时候,不仅要理解古典汉语,还须回到“存在”本身,并提出了道、意、象、构、言的诠释五阶论。

    针对林安梧教授的主题报告,杨朝明教授、沈顺福教授、赵卫东教授分别谈了自己的见解。杨朝明教授强调,我们要跳出孔子来研究孔子,但是绝不可以脱离古典文本来研究中国哲学,要重视出土文献,要注重客观实证性的研究。沈顺福教授指出,作为一名学者,我们首先要能够科学地去对待经典文本和思想史,要站在科学的立场上去研究中国哲学,不应该歪曲误读经典文本,要回到原文中去研究古哲思想。赵卫东教授则以研究道家哲学为例,指出我们在理解道教文化的时候需要深入道教思想史的文本,中国哲学、文学乃至史学等其他研究领域也是如此。

    分论坛有八个会场,与会学者主要围绕先秦、宋明、佛道和易学等主题展开讨论。聊城大学李政老师、山东大学李芝瑶博士、山东大学芦娜博士、中山大学徐瑶博士、山东大学周芳宇博士、山东大学孙勇勇博士、南开大学沈复博士、东北师范大学田贺博士、南开大学汪帆、苏州大学肖芬芳老师、清华大学楼庭坚老师围绕先秦相关义理展开讨论。中山大学刘芋宏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祁博贤博士、武汉大学陈世明博士、清华大学王学路博士、中山大学曹志林博士、北京语言大学聂晓爽博士、北京师范大学余光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王潇萱博士、中共中央党校吕钰琪博士、山东大学王闻文博士、山东师范大学曲斌老师、山东大学李哲奇博士后、南开大学王娇博士、山东大学陈萌萌博士、武汉大学杨永涛博士、山西大学蒋丽英博士、云南大学郭矩铭老师、山东大学白义洋博士、首都师范大学薛娅娜博士、山东大学王占彬博士、复旦大学张鸿辰老师主要探索了理学的义理建构与其当代价值等问题。扬州大学曾建华老师、西北大学李福龙博士、中山大学王思程博士、武汉大学舒沛博士、北京大学杨启帆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臧桐坤博士、北京大学魏长祺博士主要围绕文学与道家的相关议题展开讨论。湖南大学陶毅博士、山东大学杨梦航博士、亳州学院姜国申老师、上海师范大学高俊杰博士、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陈吉旭博士、清华大学陈建汉博士主要从佛学与易学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会议闭幕式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王闻文博士主持,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黄玉顺教授为本次会议作了闭幕致辞。黄玉顺教授指出,此次“新元典”会议的举办,非常符合现代学术潮流。“经典”与“实在”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并且“经典”是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扩展的。而且,在会议中设置“互评环节”是非常有学术意义和价值的,可以促进青年学者之间的探讨与交流。

    清华大学博士生王学路作为参会学生代表针对此次会议发表了自己的参会感想。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蔡杰副研究员和孙勇勇、陈萌萌、闫晓阳、白义洋四位博士对本次会议的相关情况做了总结发言。蔡老师指出,本次论坛涵盖先秦哲学、宋明理学、心性与道德、佛教与易学,以及文学与道家智慧等研究领域,充分体现了中国哲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附一: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蔡杰副研究员本次论坛的学术总结发言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蔡杰副研究员对大会做了总结发言,他代表大会组委会,向所有为此次大会辛勤付出的学者、老师和志愿者表示衷心的感谢!蔡老师指出,本次大会分设四个会场,围绕五个主题展开深入研讨,涵盖先秦哲学、宋明理学、心性与道德、佛教与易学,以及文学与道家智慧等研究领域,充分体现了中国哲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在主题一“取法先秦:古韵风华与智慧之源”中,从《左传》《逸周书》《论语》到《孟子》,大家深入挖掘经典文本中关于礼学、性善论、勇观念等哲学主题的现代启示;同时,一些发言还从政治、伦理视角出发,分析古代智慧对现代社会问题的回应路径。主题二“问道宋明:理学精粹与时代回响”,则集中探讨了宋明理学中的理论建构与内在逻辑,以及其在当代的伦理与文化价值。同学们不仅关注经典思想的解读,还积极尝试将这些思想融入当代背景,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共生的可能性,彰显理学在当代社会治理与个体修养中的深远意义。主题三“探韵宋明:心性之理与道德之光”关注心性哲学与道德实践,涉及从宋明理学到现代哲学的多重主题。发言者结合阳明心学、朱子理学,以及牟宗三等现代哲学家的视角,提出了关于心性工夫、道德修养以及理气一元化的新见解。主题四“佛易禅机:佛教智慧与易学奥秘之思”则展现了佛教哲学与易学思想的深刻交融。在这一主题中,大家从经典文本出发,探讨了佛教“即色”与“真空”、周易象数与伦理思想等问题,揭示了中国传统哲学体系的兼容性与开放性。主题五“文思道韵:文学与道家智慧探微”中,学者们聚焦于《老子》《庄子》等道家经典以及《诗经》文本,分析文学创作与哲学思想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细致的文本解读,发言者揭示了道家哲学在文学创作中的意象表达和文化价值。


    附二:12月7日各个分论坛的发言情况


    分论坛一以“取法先秦:古韵风华与智慧之源”为主题,主要聚焦于先秦时期的思想探讨。在这一主题之下,聊城大学李政老师通过对《左传》“神之主”叙事的分析,揭示了祭祀制度背后的礼学意蕴。山东大学李芝瑶博士则从《逸周书》“三训”的“中”出发,探讨了“中”思想的文化价值。山东大学芦娜博士则关注于“文王受命”故事在汉代的诠释立场。山东大学周芳宇博士解析了“可欲之谓善”的深层含义。山东大学孙勇勇博士以恭敬与虔敬为题对中西文化作了比较。中山大学徐瑶博士则从情、性、心三个角度探讨了孟子“性善论”的根基。

    分论坛二以“问道宋明:理学精粹与时代回响”为题,中山大学刘芋宏博士对刘蕺山太极观的分析,指出了“太极”与“阴阳”关系中的哲学逻辑。中国人民大学祁博贤博士从程颐“心生道也”的观点出发,论述了理学生生论的另一脉络。武汉大学陈世明博士则对王安石与朱熹的“皇极”诠释进行比较,探讨了两种儒家政治哲学实践的理论建构。清华大学王学路博士则从《传习录》切入,将阳明的心学比喻为一位“心病”的良医,他通过具体案例分析,阐释了阳明如何通过“读书、静坐、知行合一”等具体工夫来诊治“傲”“好名”等种种私欲病根。曹志林同学梳理了戴震“慎独”观的嬗变,分析其对近代思想转型的启发。聂晓爽博士从“天心”概念切入,揭示了儒家思想在天人关系、自然伦理与日常生活中的现代意义。这些研究不仅呈现了理学的历史价值,更试图从中汲取智慧,为当代社会提供借鉴。

    分论坛三以“探韵宋明:心性之理与道德之光”为题,本场共有六位发言人进行发言。来自山东师范大学的曲斌老师汇报的题目是《心与艺:论白沙后学的心学美学观》,文章指出陈白沙心学思想对李承箕、林光、张诩、李孔修等高足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这些弟子在论琴、论书、论画时呈现出心学美学观的观点。来自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的博士后李哲奇汇报的题目是《心之本体无拟议:季本对杨简“不起意”的本体批判》,文章指出季本之学与杨简之学都是为了达到本心之发用自然而不起意的境界,只是季本否定私意小智而肯定了心之拟议,杨简则既心之拟议,从而导致了流弊。南开大学博士生王娇汇报的题目是《毁誉由谁?——王畿致良知工夫论的生命实践》,文章指出面对无定的毁誉现象,王畿认为贤者自信本心,不动情于毁誉,以自信、自然的生命态度打破毁誉,使工夫能够做到真为性命。山东大学博士生陈萌萌汇报的题目是《理学与心学的“气异理异”共识:从孟、告“生之谓性”的诠释谈起》,文章指出理学与心学在形下维度达成了“气异理异”的共识,但心学最终仍需归本“生性相即”、“天人一贯”的思路。来自武汉大学的博士生杨永涛汇报的题目是《陆象山的教化之道及其平民性思维》,文章指出陆象山主张不立文字,他的教法上凸显着易简的特征,他基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本心,本心是仁,行仁自孝弟始。来自山西大学的博士生蒋丽英博士汇报的题目是《明物之存在视域下的牟宗三哲学理路研究——以存有论的根本预设为依据》,文章指出牟宗三哲学体系中存在着阳明心学式的主体一元论理路,以及《中庸》《易传》式的道气二元论理路,这两种明物之存在的理路在根本是不同的。

    分论坛四以“文思道韵:文学与道家智慧探微”为题,共有七位学者进行了精彩的汇报,分别是:扬州大学的曾建华老师汇报了《精神、神化与神明:〈文子〉之“神”的三个向度》,该文认为《文子》中“神”涵具“精神、神化和神明”三个不同的维度与内涵。西北大学的李福龙博士汇报了《〈老子〉“玄德”新论》,文章提出“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是理解老子“玄德”思想内涵的关键所在,而此过程在“天地”中进行。中山大学的王思程博士汇报了《郭店楚简〈老子〉甲组“绝智弃辩”章新解》,提出郭店楚简《老子》中的“绝智弃辩”章反映了道家对当时官僚政治的批判。武汉大学舒沛博士汇报了《〈诗经〉的“器”与“道”》,其研究探讨了《诗经》中器物与道的关系,指出《诗经》中的器物活动反映了周人对自然规律的遵循和对神性之道的崇敬。北京大学的杨启帆博士汇报了《〈庄子〉中的“关系”范畴:以“待”为中心的讨论》。该文分析了《庄子》中“待”作为关系范畴的哲学意义,探讨了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以及道与物之间的关系。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臧桐坤博士汇报了《胜物不伤:“无为”政治之必要性及其原理——〈庄子·应帝王〉政治哲学再研究》。指出此篇包含“真德显道”与“真德显道”双主体结构的哲学线索。来自北京大学的魏长祺博士汇报了《〈庄子〉分章考论》,魏博士的研究关注《庄子》的分章问题,并讨论了不同时代《庄子》分章信息的异同与特色。


    附三:12月8日各个分论坛的发言情况


    在8号上午的四场分论坛中,学者们亦围绕先秦、汉唐、宋明、佛道与易学等主题展开讨论。分论坛一以“取法先秦:古韵风华与智慧之源”为主题,主要聚焦于先秦时期的思想探讨。南开大学沈复博士剖析了《论语》中“直”道的内在矛盾及其调和之道。南开大学汪帆博士对先秦儒道的“勇”观念进行了深入解读;山东大学孙勇勇博士对“恭敬”与“虔敬”的文化心理作了比较。清华大学楼庭坚博士则从墨子“义道”的视角出发对现代社会中基因编辑的伦理困境提出了探讨。东北师范大学田贺博士主要对孔子的“成人”思想做了分析。苏州大学肖芬芳老师主要探究了孟子和告子的仁义之辨及其政治分歧问题。

    分论坛二以“问道宋明:理学精粹与时代回响”为主题。北京师范大学余光博士对朱子晚年工夫论中的“致知”与“诚意”进行了细致分析,探讨了知与意的相互渗透与平衡。北师大王潇萱同学对魏源“格物”观的重新阐释,进一步突出了理学工夫与实践维度的融合。中共中央党校吕钰琪博士通过张载与张伯端的比较研究,揭示了他们如何在道德运气问题上强调意志的自由与道德行为的可控性,进而扩大了修养工夫的适用范围。聂晓爽同学从“天心”概念切入,揭示了儒家思想在天人关系、自然伦理与日常生活中的现代意义。这些研究不仅呈现了理学的历史价值,更试图从中汲取智慧,为当代社会提供借鉴。山东大学王闻文博士从阳明“万物一体”的视域出发,讨论了儒家伦理对陌生人问题的当代解构。

    分论坛三以“探韵宋明:心性之理与道德之光”为主题,共有五位学者进行了精彩的汇报。云南大学的郭矩铭老师报告了《朱熹对〈孟子〉“尽其心者”章的诠释历程》,其论文探讨了朱熹对《孟子》中“尽其心者”章的解释,经历了从“穷理、致知”,到确立知性先于尽心的次序等问题。来自山东大学的白义洋博士汇报了《明代儒者对孟子“求放心”说的发挥与批判》,文章分析了明代儒者对孟子“求放心”说的存在阳明心学的发挥一派与甘泉后学为代表的批判一派。首都师范大学的薛娅娜博士汇报了《黄宗羲〈孟子师说〉的实学思想研究》,薛博士的研究通过理气之辨、性习之辨、虚实之辨、义利之辨四个方面,分析了黄宗羲对《孟子》的诠释及其经世致用的理论风貌。山东大学的王占彬博士汇报了《王船山〈张子正蒙注〉的“诚者,神之实体”思想》,文章讨论了王船山对“诚”与“神”关系的探讨,强调“诚者,气之实用”所揭示的神化之实在性与规律性。复旦大学的张鸿辰老师汇报了《王阳明的理气一元化思想》,该文指出阳明接受了“一元化倾向”的影响,在理气、性气、良知与七情等方面存在一元化而非一元论的表述。这些文章涵盖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和文献研究,提供了对《文子》、《老子》、《庄子》《孟子》和《诗经》等经典文献与船山、阳明等大儒的新见解和深入分析。

    分论坛四以“佛易禅机:佛教智慧与易学奥秘之思”为主题,本场共有六位发言人进行主题汇报。湖南大学陶毅博士汇报的题目是《肇论〈不真空论〉中的“即色”义诠释向度探赜》,文章指出《肇论〈不真空论〉》在历史上产生了两种诠释向度。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杨梦航博士汇报的题目是《法天应人——以天人视域诠释乾卦大象传》,文章指出两汉以虞翻为代表的学者从天道周流不息的角度进行解释,宋儒则引《中庸》注解《大象传》,认为无息还需做到至诚,以诚心持守方能不息。亳州学院姜国申老师汇报的题目是《周易困卦爻辞本义考论》,指出《困》卦上六重要的是要因“动悔”而“有悔”,真正做到从困厄之险境中汲取智慧,谨慎思谋自身行为。上海师范大学高俊杰博士汇报的题目是《惠栋“易尚时中”说的象数内涵、义理旨归及其转进理路》,文章指出惠栋“易尚时中”说的本质是通过《易》的象数内涵之理想状态,层层转进以论证礼乐系统,从而达到“位育”的义理旨归。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陈吉旭博士汇报的题目是《船山的复卦诠释及其人道意识》,文章指出船山主张“人者天地之心”,也注意到“天地之心”中“生”的内涵,并在辟佛老的同时将“天地之心”与“恻隐之心”关联在一起。清华大学陈建汉博士汇报的题目是《<周易>筮法概率问题重探》,文章指出朱熹算得的筮数概率与欧阳维诚的计算结果并不一致,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对大衍筮法中“分而为二”的理解不同。


    文字|王怡、王闻文

    图片|张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