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讨论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学科建设和本科教学等问题,2024年12月13—16日,由中国民俗学会、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主办,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民俗研究》编辑部承办的“中国民俗学高端论坛(2024)”在济南召开。
本届论坛在当前学科整合以及高校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集中讨论民俗学(包括民间文学)的本科教学等相关问题,回顾和总结四十多年来民俗学、民间文学在我国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中走过的历程,系统梳理国内外民俗学、民间文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积极探索民俗学本科教学的新路径,为民俗学学科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来自全国各地16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30多位学者参加了学术研讨。在为期两天的讨论中,与会学者各抒己见,既有对学科建设的探索,也有针对教学实践的思考。
会议现场
本次论坛的开幕式由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刁统菊主持。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党委书记王震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的发展势头,指出本次论坛紧密围绕本科教学等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也强调了本科教学要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眼于培育堪当民族大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能力、着力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叶涛肯定了40多年来大量学人投入到民俗学和民间文学教材的编写和应用之中,为当下的本科教学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他也指出面对当前的社会发展和哲学社会科学自主话语体系建设,民俗学仍有需要反思之处,因此诚邀大家共同探讨学科建设和发展大计。
第一场研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施爱东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朝戈金研究员从本科教学的知识性和理论性的平衡、传统性和前沿性的平衡、知识边界的内敛和扩张、与相邻学科的关联、跟作家文学的关联和区别问题、诗学问题、国内与国外等七个角度探讨了本科教学过程中的平衡问题,并从教学深度、内容侧重等方面提出了宝贵建议。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钟进文提出,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应纳入民间文学本科教学中,应坚持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之下增进共通性的观念转变。复旦大学教授郑土有主张要超越概论化思维模式,从本科教学目的何为的角度来看经典性和创新性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萧放回顾历史,从钟敬文先生对民俗学和民间文学教学问题的重视出发,肯定了本科教学的重要性、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研究方法的启示性、文化传承的引领性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作用。
第二场研讨由施爱东研究员主持。青海社会科学院教授赵宗福根据30余年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期待民俗学、民间文学的本科教学能提出新理论、新方法、新成果,包括带来文化史认知方面的价值。辽宁大学教授江帆从传播的有效性,以及民俗学本科教学如何有效表达民俗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和整体的研究对象、认知维度的提升、作为一门学科知识与国家意识形态话语的结构性关系、世界的视野五个方面发表她对民俗学人才培养的设想。中山大学教授王霄冰分享了她在本科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与困惑,并从鲜活的授课经验谈及如何让外行了解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武汉大学副教授李向振认为本科教学应注意实践性、宣言性、引领性等三方面的问题,并从注重经典性,强调范式性、系统性和知识性的角度谈到学科科学化的问题。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张勃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重大课题、民俗教育在大学本科教育中的应然地位与重要作用出发,论述了民俗学本科教学要注意求真与求善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等原则。 第三场研讨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所长龙圣教授主持。辽宁大学教授邵凤丽从授课经验和本科生关注的现实问题出发,思考本科教学中专题性和系统性的平衡、民俗的边界、民俗教育和民俗学教育的区分等问题。山东大学教授刁统菊基于通选课“民俗与生活”的授课经验和实际效果提出差异化教学和课程趣味性在完成本科教学目标时亦会发挥关键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施爱东提出了本科教学中要注意教学体量、结构安排、学生兴趣培养等具体操作性问题。北京大学教授陈泳超以具体案例反思了民俗学缺乏主动寻求跨学科对话的意识,指出学科概念体系和术语体系应坚定地把民间文学的本体呈现出来,更有效地与书面文学对话。上海大学教授黄景春提出民间文学本科教学要引入非遗保护的视角、将近年民间文学研究的新成果纳入教学内容、对民间文学的田野调查做新的讨论等建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毛巧晖从学术体系和知识体系确立的角度指出本科教学的任务,不仅要立足于民间文学的谱系,还要反映时代特色。内蒙古大学教授冯文开认为民间文学的采集和记录从先秦以来未曾中断,因此民间文学教学应该关注古代民间文学的内容,增强与其他学科的对话。北京大学长聘副教授祝鹏程重新思考民俗学核心话语建设,及其对基础知识、人才培养的贡献,认为这为当下完善本科教学提供了启迪和镜鉴。
第四场研讨由龙圣教授主持。湘潭大学教授漆凌云认为本科教学要从学科本体意识上强化民间文学的学科边界,要处理好基础性和学术性、本土性和时代性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要关注新生故事文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吴真谈到了跨文体流动、田野场等问题,认为要打破书面文学作为参照系的体裁界定,形成更广泛的文本论的视野。北京大学助理教授程梦稷结合本科生基础课程的授课经验,从教材编写、教与学、民间与文学三组关键词把本科教学问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尧从乡土教育的乡土教材、跨学科对话、教材的配套视听材料、常备工具书以及学科差异等方面阐发对于本科教学的思考。云南大学副教授张多就本科教育维度、教材体量、文体划分、教材受众等问题同与会专家对话,同时认为本科教学要充分考虑专业、院校、课程、教学资源、教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目标的适配性,还要注重知识和思维的更新。山东大学助理研究员朱林从民间文学、民族文学融入通史写作的分期断代和写作体例两个方面阐发了族别文学进入通史写作中需要克服的问题。山东大学助理研究员程浩芯着重思考了民间文学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位置,以及本科教学对于学生基础知识、学科思维和学科视角培养的重要作用。山东大学副教授林海聪结合学生学习和选题的困惑,强调了民俗的地方性、全球化等问题。山东大学助理研究员李梦对比了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授课侧重点。
12月15日上午,叶涛教授与施爱东研究员共同主持圆桌讨论。与会学者针对民俗学、民间文学本科教学过程中关涉到的教材定位、课程大纲和框架、经典话语与概念体系的遴选等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研讨。
“中国民俗学高端论坛”自2021年以来连续举办四届,2023年被列入“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端论坛”。该论坛已经成为中国民俗学界年度重要学术事件,在学界产生了良好影响,对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高端论坛每届议题紧扣中国民俗学发展的前沿问题,参会学者均为中国民俗学界有影响的学者。
文字|张凤霞
图片|朱家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