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7日上午,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主办的学术讲座“时代、学术与人生”,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知新楼A2116教室顺利举行。本场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刘魁立教授主讲,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叶涛与谈,儒学高等研究院刁统菊教授主持,校内外数十位师生参与。
讲座伊始,刘魁立教授从“个人和学术团体对学术发展的作用”切入,畅谈群体对学科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刘教授指出,个人力量是微小的,群体建设才能构建时代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对时代的感应不同,回应时代呼唤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响应国家对语言人才的需求学习俄语,到留学期间参与民间文学田野调查从而焕发出对民众生活的兴趣,再到八九十年代民俗学和少数民族文学相关工作的推进和21世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建树,刘魁立教授结合个人早期的求学经历和学术生涯中的多次转向,向大家展示了时代背景下个人选择与学科发展的密切关联。具体讲述中,刘魁立回顾了在莫斯科大学求学的经历带来的多重影响,特别是对田野资料忠实记录的重视、对普罗普故事形态学的关注和阅读习惯的养成。
着眼当下,刘魁立总结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兴起给民俗学研究带来的影响是别开生面的,它提示我们不止对物,还要对造物和情感予以关注,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生命力都在造物过程中得以彰显,这会让我们更多关注到“创造”和“奉献”。
叶涛教授在与谈过程中指出,刘教授关于“从民俗、民间文学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一个代替的关系,而是从理论到方法的深化拓展”的论断,给予我们深刻的触动与启发。以刘魁立教授为代表的一代学者积极投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成为这场文化运动的中坚力量,这也是民俗学、民间文学学科参与者应当学习、思考的。叶涛教授希望通过本场讲座,同学们能更为深切地感受到前辈学人对学问的追求和对学术的传承,进一步理解时代、学术与人生的密切关联。叶涛教授还以照片分享的形式,展示了在刘魁立教授的组织和引导下,中国民俗学会四十余年来的壮大历程。
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教师集体与刘魁立教授合影留念。同学们也在本场讲座中收获了丰富的学术史知识和人生感悟。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文字 | 孙华月
图片 | 朱家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