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有24种新专业被正式纳入本科专业目录,并同步列入相关高校的本科招生计划,其中“中华古典学”专业吸引了不少关注。
瞄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古典学专业旨在培养一批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高质量人才。
坐落在齐鲁大地孔孟故里的山东大学,早在2012年就设立了“山东大学古典学术人才培养实验班”,作为古典学术人才培养基地,命名为“尼山学堂”。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尼山学堂为新时期古典学术人才的培养蹚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1“你为什么要到尼山学堂来?”
“国学的继承弘扬面临巨大挑战。”现任《文史哲》杂志主编、山东大学讲席教授杜泽逊,是尼山学堂的班主任,也是师生们眼中亲切的“堂主”。在他看来,挑战有三:一是国学培养体系相对松散;二是国学基础教育相对薄弱,像许多学生不认识繁体字;三是相关研究存在肤浅空疏情况,脱离、曲解原典含义。
尼山学堂的使命之一,正是培养能够“继绝学、铸新知”的国学高端人才。
自成立伊始,尼山学堂每年从在校一年级本科生中选拔20多名具有中国古典学术爱好的学生,组建古典学术基地班,依托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进行管理和培养。
“你为什么要到尼山学堂来?”面试中,学生经常被问到这个问题。
张怡雯原本是山东大学2012级管理学院的本科生,“入学后,我发现经管并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和方向。”迷茫之际,她听说了尼山学堂招生的信息。张怡雯第一时间报名,成为尼山学堂第二期的学生。
像张怡雯一样,许多学生选择尼山学堂的理由,都源于对国学的热爱。
来自云南大理的杨胜祥,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山东大学药学专业考入尼山学堂。他的学年论文考证唐五代时期云南佛教密宗火葬的礼仪,受到有关专家肯定。
杨胜祥擅长历史考证,老师就鼓励他:“你家乡大理设立土司,你可以作‘明史土司传考证’。”后来,杨胜祥的本科毕业论文《明史土司传》成文30万字,经过进一步增补,由出版公司正式出版。
“我承担的国家清史重大委托项目《清人著述总目》《清史典籍志》结项报告,就是杨胜祥协助起草的。青出于蓝,我对他寄予厚望。”杜泽逊说。去年,杨胜祥从尼山学堂博士毕业,并成功申请到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
年轻学子身上闪现出的未来学者之光,常让尼山学堂的老师觉得安慰。
“假定尼山学堂能够培养出像季羡林一样具有跨学科影响的杰出人才,那么即便是小小的一个班,也很不得了。”杜泽逊说。
2“学脉传承、学有渊源”
在培养国学高端人才中,尼山学堂有何独到之处?师生们将其总结为“三好”:“招得好学生,开得好课程,请得好老师。”
不同于一般的高考招生,尼山学堂在全校大一新生中进行二次选拔,着重考查学生的古典素养、学术兴趣以及发展潜力。
尼山学堂的考试是个擂台赛。比如,从清朝乾隆年间皇宫武英殿雕版印刷的《二十四史》里复印一篇人物列传,让参考者来标标点。
“如果把逗号点成了句号,不扣分。但如果点破了句,那便错了。批卷时,把断错的地方圈上。谁的错最少,谁的分数就最高。最终看的是排名,而不是分数。”杜泽逊介绍,考试的题目还包括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让学生写一篇短短的读后感等,以此考察其现代汉语白话文的表达和写作能力。
如何开好课程?
首先要让学生看懂古书。
“《诗经》《周易》《尚书》《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都是一篇一篇导读、讲解、研讨。还有李白杜甫的诗、韩愈柳宗元的文章等,都要求我们读原书。”令学生印象深刻的是,除了传统的经书单独开课外,尼山学堂还开设了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中国文学简史、中国史学简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经学史等重磅课程。
当然,这些课程并不是单纯教学生“死读书”。
尼山学堂第八期学生、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硕士研究生黄林灏一直记得,《资治通鉴》导读课程的孙齐老师曾说:“本科阶段最重要的就是要树立好的学术品味,具备基本的鉴赏能力。”他后来又提醒学生:“我们要警惕一个现象,就是看似写了很多论文,但本质上只是研究对象的替换,背后其实没有真正的问题意识。”
这让黄林灏领悟到:“要带着问题意识,直接面对原典、阅读典范著作。”
至于师资,尼山学堂的课程有些由山东大学的老师讲授,有些则要到外面“请进来”。
“尼山学堂虽挂靠儒学高等研究院进行管理与培养,但我们在师资的选择上却并不局限于儒学高等研究院与山东大学,而是放眼全国,延揽名师。”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文史哲》杂志名誉主编王学典说。
像教《礼记》的老师,最早是山东大学刘晓东教授;刘老师年纪大了,便请了浙江大学的吴土法教授;吴先生身体欠佳,尼山学堂便又请了山东师范大学的程奇立先生。《礼记》这门课已经换了三位老师,但他们都是国内的名家。
据了解,山东大学第一批聘请为尼山学堂讲课的老师有49位,遍布了山东大学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儒学高等研究院、周易研究中心,以及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以及南京艺术学院等高校。
从去年3月1日开始,尼山学堂的《周礼》导读课由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的韩悦老师讲授,其礼学师承浙江大学中文系吴土法先生,吴土法先生师承沈文倬先生,沈文倬先生师承曹元弼先生。“学脉传承、学有渊源,这是培养国学高端人才很重要的一环。”杜泽逊说。
3“学生写出的论文,往往在你想象之外”
“与全国其他高校的国学人才培养基地班相比,尼山学堂自创设之初就确立了比较独特的培养模式,比如以原典导读为主、施行学年论文报告会制度等。”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加华介绍。
每年,尼山学堂都要举办一次学术论文报告会。学堂根据学生申报的题目,从全校甚至校外为学生聘请指导老师,一对一指导。写论文之后开报告会,由8位教授进行评议。
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任哨奇是尼山学堂第二期学生,对自己第一次参加论文报告会的情形,他记忆犹新。
“刚开始,我以为自己写得不错,甚至有些自得。”任哨奇说,“但听到其他同学的报告后,马上感受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古人说的‘独观谓为警策,众睹终沦平钝’,很符合我当时的心境。”
任哨奇认为,这种挫败是必经之路,越早经历反而越有助于之后的成长。
“从尼山学堂获得了什么?我觉得主要是阅读原典的能力与习惯、知识框架的搭建与完善、论文写作的训练与入门、学术旨趣的形成与发展。”任哨奇把尼山学堂的培养方式,归结为四个特点:第一是更专更精的学术训练;第二是小班教学学术讨论氛围更为浓厚;第三是种类多样的学术参与体验;第四是大一来自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兴趣方向的同学,使大家拥有多元化的观点,还有紧密学习生活形成的宝贵绵长的感情联系。
正是这样的培养方式,让尼山学堂很多学生在本科阶段,便能发表出不错的学术论文。
“学生写出的论文,往往在你想象之外。”杜泽逊说。有一名学生报告论文的主题是“民国时期浙江海宁硖石镇的米市和米价”。为什么要写这个题目?学生说,她发现海宁人口富庶,重商,对大米的需求量大,两湖地区的大米源源不断地运到海宁硖石镇,它变成了一个大米的集散市场,在民国时期牵动大半个中国的米市,而她的研究资料很多都来自海宁档案局的税务档案,表格都是她自己做的。在当年的论文报告会中,这名学生的论文获得了第一名。
在下一次论文报告会中,这名学生又写了“六朝时期建康城的水道研究”,连古代诗文中的资料都找出来了。这些研究方向难免让人迷惑,老师问她:你究竟要做什么方向的研究?学生说,自己想到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跟周振鹤先生读历史地理学。
“可以说,尼山学堂只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他需要什么样的资源,我们就尽力给他匹配。”
“这样的培养方式,打通文史哲,具备鲜明的学科交叉融合特色,与儒学院一贯倡导的以问题为中心整合学科的学术导向正相匹配。我们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具备扎实基础素养的综合性研究人才。”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党委书记王震表示。
此外,尼山学堂的学生绝大部分都参加过国家项目。依托尼山学堂教师承担的一些国家项目,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参与进来,比如像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永乐大典》存卷综合整理研究”这样的工作。
“现在参加项目,将来就能主持项目,这是很重要的。”杜泽逊说。
学生本科毕业时拿什么学位?尼山学堂的学生不分专业,毕业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哲学、文学、历史学三个专业中任选一个专业毕业,学校授予相应的学士学位,并颁发荣誉学院证书。对此,杜泽逊将其概括为“自由的环境,人文的精神,无限的可能”。
曾有一位兄弟高校的教授这样评价:“尼山学堂将来可能会出大人才!”
什么时候出?出多少呢?
“国学人才的成长有周期,很难急于求成。”杜泽逊说,“但不论是在哪个行业,我都希望尼山学堂的学生,能够成为本行业的优秀人才。这才是高端人才的真正含义。”
《中国教育报》2025年01月02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