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王承略教授谈“贤才与士气——从《诗经·秦风》论秦国的崛起”

    时间:2025-03-31 作者:

    3月27日下午,由山东大学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典籍故事名师说”第三季《诗经》趣读活动在知新楼A2116顺利举行。本期讲座邀请山东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中国《诗经》学会常务理事王承略教授做了题为“贤才与士气——从《诗经·秦风》论秦国的崛起”的学术报告。讲座由儒学高等研究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王加华教授主持。

    图片

    王加华教授在开场致辞中指出,《诗经》中的“风”反映社会风俗,具有“观风俗,知得失”的作用。王承略教授以《诗经·秦风》为切入点,分析了秦国崛起的两大重要因素——人才和士气,为研究国家治理提供了独特视角。

    图片

    首先,王承略教授指出,《诗经》奠定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促进了民族精神的凝聚与形成,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元典,它反映了周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史料对待是正确和必须的选择。《诗经·秦风》是秦文化的主要载体,《秦风》中的《蒹葭》以“伊人”隐喻治国贤才,表达出国君对于治国兴邦的贤才的思慕、爱慕之情。而《无衣》则通过“同袍同仇”“修我甲兵”的铿锵战歌,展现了秦人团结尚武的刚劲士气。“求贤”与“士气”是秦国崛起的两翼。

    随后,王承略教授详细介绍了秦国“广纳贤才”的政策与国家治理。他指出,贤才是国家治理的关键,在治国理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各个时期,秦国任用他国人才众多,几至宰辅,蔚为大观。“广纳贤才”政策的形成,一是由于秦国宗法观念淡漠的客观形势,产生了具有秦国特色的选官制度。二是春秋末年,学术下移,“士”阶层兴起,人才流动加强。《蒹葭》“求贤”的诗旨贯穿于秦国崛起始终,奠定了秦国广纳人才的主基调。

    图片

    接下来,王承略教授系统阐释了刚劲“秦风”与老秦士气的养成。他指出,老秦士气的形成,是两方面因素共同凝聚的结果。一是地势形势险峻、接近戎狄、靠近边疆的自然因素。二是商鞅变法以来,历代国君重视军队建设,奖励军功,激发秦人积极性的人为塑造。以《无衣》为代表的《秦风》诗歌,是秦国士气昂扬的直接体现,也是“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形象展示。

    讲座最后,王承略教授强调,《秦风》关于人才和士气的有益经验,在新时代大国崛起过程中备受重视、取资充分。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与底气。随后,李鹏程副书记进行总结发言,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图片

    据悉,本次讲座是“典籍故事名师说”第三季《诗经》趣读活动第一场学术讲座。儒学高等研究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重要回信精神,连续三年创办《典籍故事名师说》和《典籍故事青年说》系列文化活动。分别以学术视角和青春视角对经典进行时代化阐释,解读典籍故事中蕴含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引导青年学子进一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主讲人简介

    图片

    王承略,1966年生,山东诸城人,文学博士。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中国《诗经》学会常务理事,山东《周易》研究会副会长。任《两汉全书》副主编,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大英图书馆所藏中文古籍的整理与文献学研究”首席专家。主编《儒藏精华编》诗经类、《子海精华编》《汉籍合璧精华编》《汉籍与汉学》(CSSCI集刊)。出版《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续刊》《姚振宗集》《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后汉书》《李焘学行诗文辑考》等研究与古籍整理著作40多部,在《文学遗产》《文史》《文献》《文史哲》等刊物发表论文120多篇。

    文字 | 李思佳

    图片 | 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