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山东大学成功举办“民俗学、民间文学前沿学术暨《民俗研究》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

    时间:2025-03-31 作者:

    2025年3月29日—30日,“民俗学、民间文学前沿学术暨《民俗研究》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成功举办。本次学术论坛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主办,《民俗研究》编辑部、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承办,系庆祝《民俗研究》办刊4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聚焦于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学术前沿动态、学科建设与发展路径,以及《民俗研究》杂志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等关键议题,旨在汇聚各方智慧,展开深入且充分的研讨,为推动学科发展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贡献学术力量。

    图片

    29日上午,论坛开幕式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所长、《民俗研究》副主编龙圣教授主持,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文史哲》名誉主编、《民俗研究》编委会主任王学典教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民俗研究》主编王加华教授致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辽宁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温州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的3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

    图片

    王学典首先对各位专家长期以来对《民俗研究》以及民俗学研究所的鼎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在当下及未来的社会建设进程中,重建东方伦理型生活方式至关重要,而民俗学研究在其中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与责任。他强调,《民俗研究》四十年来的办刊历程始终离不开专家们的支持,希望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们能高度信任期刊编辑部,共同促进《民俗研究》未来更高质量的发展。

    图片

    王加华指出,《民俗研究》杂志的稳健发展离不开编委会委员的长期支持,期望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加强与期刊编委会委员的周期性联络。他强调,以开设青年学术专栏的形式刊发优秀青年学者论文、成立青年编委会,同时也委托各领域的资深编委协助建设特色专栏、专号,是提升《民俗研究》办刊水平、推动刊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将积极推进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学科建设。

    图片

    主旨发言环节,由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张士闪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黄永林与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铁梁着重阐释了作为民俗学研究的“生活传承”概念的定义、学术渊源、现实生活背景和话语建构性,希望学界能够直面现实的生活变革,担当起民俗学作为一种文明叙事方式的学术重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朝戈金深入探讨了民间文学的概念和范围,指出在人工智能兴盛的背景下,人文学科面临着诸多挑战,同时强调民间文学研究应更加重视对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和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安德明结合民间文学研究的兴起与发展历史,梳理了“大文学观”的形成和完善过程,探讨了这种观念对民间文学学科和中国文学整体事业建设的推动作用,并对民间文学研究如何通过“回归”大文学观立场来获得更大更新的发展进行分析。

    图片图片图片

    29号下午,第一场专题研讨由《民俗研究》副主编刁统菊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与谈。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叶涛从学术管理体制与学科点建设、课程设置与师资力量、人才培养与学科自主话语体系建设三个角度出发提出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任编辑项江涛质疑了“魏晋文学自觉说”,认为其忽略了文学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判断,指出文艺作品应与时代、大众对话,其社会关注与价值维度由时代和人民决定。中国人民大学副编审张敏梳理了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发展历程和业务架构,并指出其在传播中国学术精品和服务中国学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安学斌深入阐述了非遗在构建中华文化符号中的基础作用及形塑路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岳永逸探讨了民俗学在不同国家的发展状况,指出中国民俗学具有跨学科性和输出潜力,并强调应反思非遗化对文化传承的影响,以保持民俗学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第二场专题研讨,由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安学斌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岳永逸与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指出,《民俗研究》的刊物实践为中国民俗学研究风格与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并提出其进一步助力中国民俗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路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黄永林分析了《民俗研究》近十年的影响力和栏目设置特征,并对办好《民俗研究》栏目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毛巧晖着重分析了在改革开放这一民俗学学科恢复的关键历史阶段,《民俗研究》与民间文学本土知识生产和本土实践的关系。温州大学教授黄涛阐释了民间文学基本特征理论的创立背景及适用限度,并指出应基于当代社会多种形态民间文学的实际情况,对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进行调整和革新。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30日上午,第三场专题研讨由北京大学教授陈泳超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施爱东与谈。中山大学教授宋俊华分析了非遗保护背景下民间戏曲现代化的四个发展阶段,并提出民间戏曲的遗产化与现代化是对立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副主编黄龙光解释了公共民俗学的公共性及其实践意义,并进一步探讨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公共民俗学实践路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赵旭东认为,现代性影响下的文化转型不可避免,非传统文化是对传统的重新诠释,而民俗学需关注其发展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辽宁大学教授周福岩通过深入分析列维纳斯的思想,探讨了民俗学中的伦理与政治关系,强调了民俗学研究应超越传统的存在论和认识论,进入文化政治学领域。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第四场专题研讨由《民俗研究》主编王加华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安德明与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利慧指出,当代神话学的根本立场和追求之一,是建立更为自觉的动态神话文类观,要以动态而开放的视角,重新界定神话、理解神话学。北京大学教授陈泳超指出“民间文学”与“民间文学性”是共生的概念,民间文学研究者应有主动与其他学科对话的信心和意识,通过对话展示民间文学的独特视角和研究方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施爱东强调,学术流派在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的关键作用,同时指出扶持青年学者对民俗学学科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中山大学教授孙九霞深入剖析了现代社会变迁背景下的民俗文化语境演变,指出现代社会的“民”与“俗”已无法被简单定义,民俗学需要关注新的民俗实践群体、新的民俗形式的存续方式和内核变化。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在本次会议的总结致辞中,王加华再次对各位与会专家表达了由衷的感谢。他表示,诸位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与热烈探讨,为《民俗研究》杂志的未来发展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他强调,《民俗研究》编辑部在未来办刊工作中,将坚持维护学术品质与期刊评价体系的动态平衡,继续为学术共同体建设和学科发展提供良好的学术平台。

    撰稿:王琪

    图片:梁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