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在七夕佳节到来前夕,为丰富“我们的节日”文化内涵,推进中华美德融入生产生活,深化校地融合发展,助力历城文化强区建设,2025年8月27日上午,由山东省中华文化研究会、山东大学中华美德教育学院、山东大学校友企业家俱乐部、山东省公益慈善研究会和历城区委宣传部联合主办,历城区鲍山街道承办的“美德历城‘中华美德学堂’”七夕节活动在鲍山街道曲家庄村举行。山东省中华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人大办公厅原一级巡视员王金才,山东省公益慈善研究会会长、山东省中华文化研究副会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原党委书记李平生,山东大学济南校友会常务副会长、山东大学校友企业家俱乐部常务副理事长葛青华,历城区委宣传部副处级领导干部马本法以及鲍山街道相关领导同志、机关干部、曲家村党员群众近百人参加活动。宣讲活动由鲍山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刘英主持。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任雅萱副教授作《七夕文化与中华美德》的专题讲座。

(山东大学校友企业家俱乐部常务副理事长葛青华)
葛青华在致辞中表示,在具有文化底蕴的历城区鲍山街道举办“七夕文化与中华美德”宣讲活动,是领悟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博大精深,共同感受七夕文化所蕴含的深厚美德,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乡村的一项有益尝试。“中华美德学堂”邀请学术专家面向社会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传统美德在基层社区焕发光彩,不仅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更让文化传承在新时代展现出新的活力。这次活动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项具体举措,旨在通过校地合作模式,以传统节日为载体,推进美德教育进基层,增强文化自信与社区凝聚力,同时有助于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其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任雅萱副教授)
任雅萱在“七夕文化与中华美德”讲座中,首先从节日的历史起源讲起,阐述了七月七日成为传统节日的由来:从最早的观象授时记载织女星、牵牛星,到早期历书《夏小正》关于“七月”“织女”记载,中经睡虎地秦简记载牛郎迎娶织女而不果、汉代牛郎织女画像石、两汉时期牛郎织女传说、魏晋之际牛郎织女传说与七月七日发生联系机,再到唐代“七夕”逐渐代替七月七日而成为特定节日。在此基础上,任雅萱讨论了七夕节在历史上的多元演变,指出经历宋元明清时期七夕节日不断增添新的文化内涵之后,到了民国后期已经出现了有人要求将七夕节推广为“情人节”的呼吁,由此揭示了七夕文化所蕴含的多重中华传统美德内涵:关注女性及其在劳作过程中实践社会赋予的责任,凸显了文化性别的意义;女性在七夕之际穿针乞巧活动所蕴含创造与创新的价值追求;祭拜祈福里“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爱情悲剧中“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民俗活动中“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对于爱情的忠贞与坚守,体现出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崇尚的相亲相爱、家和万事兴的朴素爱情观。最后,任雅萱围绕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在活动中体验节日习俗、展现中国精神、增进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问题,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丰富七夕文化内涵:第一,复兴传统乞巧内涵、重视手工实践;第二,阐释牛郎织女传说,强调爱情忠贞;第三,传承七夕成年礼俗,活跃与丰富地方民俗生活;第四,充分挖掘七夕节的诗词资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对于传统节日所具有的仪式感和文化内涵的认可,是传统节日的魅力所在,是对中华美德的认同;要积极营造尊重民族传统节日的氛围,将传统节日的研究和保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李平生教授)
李平生在点评总结指出,要深入领悟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独特标识”,承载着“天人合一”“和合共生”等深厚哲学理念,深刻塑造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与道德根基。同时要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扎实推进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深入挖掘包括七夕在内的传统节日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与道德规范。要遵循“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实施路径去推进“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既注重理论阐释,又强调实践应用,做到“顶天”对接国家文化战略,“立地”贴近百姓日常生活,最终让节日文化服务当代、滋养人心,真正实现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鼓士气的社会效果,使传统焕发新生,让文化充盈时代氛围。

刘英在主持中表示,中华美德大讲堂”为广大民众搭建了一个学习中华美德、深入体验传统文化的平台,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融入日常生活,走进基层、扎根社区。她强调,传统节日不仅是时间的刻度,更是承载民族精神的文化密码,传统节日文化是凝聚民族情感、传承美德的重要载体。我们应当自觉承担起传承中华美德的责任,积极投身于文化创新的实践当中。
据悉,为发挥山东大学人文资源丰富和历城文化底蕴深厚的互补优势,推进文化“两创”,弘扬中华美德,2022年6月山东大学与历城区委区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共建“美德历城”,以期达成学术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共赢,推动双方高质量协同发展。自该项目实施以来,以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中华美德教育学院为主体,先后联合山东大学济南校友会、山东大学校友企业家俱乐部、山东省中华文化研究会、山东省公益慈善研究会、历城区委宣传部、历城区教育与体育局,共同举办“中华美德大讲堂”、“中华美德学堂”系列活动,已为审核合格的近400余家企事单位、街道社区颁授了“中华美德学堂”牌匾。该活动聚焦“传统节日与中华美德”系列专题,让学术走向社会,将文化融入生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德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努力为打造“居者乐、近者悦、远者慕”美德历城做贡献,广泛获得了社会好评。
撰稿/供图:张笑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