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尼山国学大讲堂

尼山国学大讲堂第十九讲:李振宏教授在山大畅谈“关于国学热的反思”

时间:2016-05-26 作者:文/李旭冉 图/梁宏安

5月24日晚,著名历史学家、河南大学李振宏教授做客尼山国学大讲堂,在中心校区作了一场题为“关于国学热的反思”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王学典教授主持。

李振宏教授开场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近二十年来所形成的国学热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背道而驰。李教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第一部分,李振宏教授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促成当代国学热的复杂因素,政治层面——党和国家对继承与发扬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正面推动;文化层面——当代新儒家的复兴国学运动;思想层面——儒家资本主义的认识误区;社会层面——对现代社会道德滑坡的误判,期望回归传统道德的社会思潮。

第二部分,李振宏教授分析了国学热中各色人等鼓吹国学的原因:政治家收拢人心的意识形态需要;政工干部的60年代情结;老年朋友的集体主义情结;年轻父母在幼儿身上寄托自己的幻想;一般社会公众由改革动荡引发的倒退心理;新儒家们幻想肩负虚幻的救世使命。

接着李振宏教授辩驳了国学热反映的两种思想倾向。其一是误判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道德文明的堕落。这种社会思潮已经存在很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越发浓烈。他认为这实际上是看问题的立场问题。如果从旧道德的角度看,的确有道德滑坡或堕落的问题。但是历史的发展总要亵渎一些传统的或神圣的东西,旧道德的堕落是必然的,是历史的进步。其二是人文精神失落论。他认为,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相比,今天人们的集体主义等价值观确实失落了,但这种失落却并非人文精神的失落。集体主义并不能和人文主义划等号。相对的,自私是人的天性,欲望是创造的源泉。正是追逐财富的奋斗历程,充分展示了生命个体的价值与意义。没有了欲望冲动就没有了感性的生命。虽然我们不应过分地崇拜财富,也不情愿过多地赞颂这些东西,但是面对过去那个泯灭人性,戕灭人的欲望和创造力的时代,必须肯定人对个体价值的追求。不能寄希望于举起国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大旗来解决社会道德问题,只有法制建设的持续推进才是解决社会道德问题的唯一坦途。正是那些高尚的道德说教,掩盖了其非人的本质。旧道德崩溃的同时,伴随着新道德文明的成长。所谓的人文失落不过是旧道德崩溃,新道德尚未完全建立之间的震荡期。当代道德文明进程不容误判。

李振宏教授还通过分析国学的核心概念“孝”评价了国学本身。“孝”的本质是:无违、顺。强调绝对服从,泯灭个体的独立人格与创造力。对社会成说和传统,只能顺从不能违反。李教授认为儒学有几大盲区。第一是缺乏制衡绝对权力的理论,不能应对民主制度问题;第二是不正视人的个体性问题,无法解决人的自由平等问题;第三是坚持性善论,无补于法制建设。

最后,李教授总结说,我们的观点是让批判回归理性,让弘扬不再盲目;传统不是回归的目标,而是未来的支柱;未来不是空洞的待望,而有历史传统的身后根基;从历史走向未来,才是文化研究的终极目标。

报告结束后,李振宏教授就私欲的合理性等问题与在座师生进行了热烈交流。最后,王学典教授作了精彩点评。他指出李振宏教授的报告坦率、深刻,饱含家国情怀。他同时提出了自己对国学热的判断,他认为儒学热挑战了主流意识形态和西方中心主义,也挑战了现行学科分类,在出现各种问题的同时,也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