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尼山国学大讲堂

尼山国学大讲堂第二十讲:方朝晖教授谈“从文化心理结构看中国的现代性问题”

时间:2016-11-17 作者:文/翟奎凤 李娜娜 图/曹岩

2016年11月11日14:00,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主办的尼山国学大讲堂(第二十讲),在中心校区知新楼A座2116报告厅举行。本次尼山国学大讲堂邀请了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方朝晖教授为大家演讲,儒学院杜泽逊教授、翟奎凤副教授出席了本次活动。

方朝晖教授作了题为“从文化心理结构看中国的现代性问题”的报告。方教授从更深远的背景中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并提出处于儒家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准确理解传统文化的提问。他认为中国文化有三个预设,分别是此岸取向、关系本位和团体主义。方教授通过对伊斯兰教、印度教与中国文化的比较,分析了中国与西方对生命的不同理解。西方的宗教,预设了原罪的生命。他们认为,他们生前所生活的世界只是人生中的一小部分,灵魂摆脱掉肉体是极为重要的目标,因而更加向往永恒的灵魂。而中国人则相信看到的世界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幻的,身与心是同样重要的,希望能够合一,所以十分注重身心,格外珍爱生命,注重养生。通过对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心理学分析,方教授提出,西方人认为每个整体都由独立的个体组成,西方文化是个体本位。但中国文化却是一种关系本位,中国人所做的决定受到人际关系影响的程度高于西方。中国人将安全感寄托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中,看自己能否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这种把个人和团体的关系当做屏障,人在团体的掩护中才有安全感现象,被方朝晖教授称为团体主义。并由此产生了中国社会中“重人情、轻制度”,“重私德、轻公德”等现象。最后,他提出了我们应该“跳出中国看中国,跳出儒家看儒家”的建议。

讲座结束后,方朝晖教授就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学等问题与现场听众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他比较了中西方的差异,认为西方最初并不是追求征服世界,而是为了科学而科学,中国缺乏这种纯粹的科学精神。现场听众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与见解,与主讲人进行了深入的互动,深化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最后,杜泽逊教授作了总结,翟奎凤副教授对本次讲座作了点评,在场近百名听众以热烈的掌声对主讲人以及在场老师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