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尼山国学大讲堂

尼山国学大讲堂第四十三讲:葛剑雄教授论文化自信的理由

时间:2019-12-20 作者:文/韩雪春 图/张风范

2019年12月18日下午,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和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共同主办的尼山国学大讲堂(第四十三讲)在邵逸夫科技馆报告厅举行。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理事学部委员、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葛剑雄应邀以“文化自信的理由”为主题作了学术报告,儒学院党委书记李平生教授主持此次讲座,来自其他高校、各院系100余名师生聆听了此次讲座。

葛剑雄教授从文化与文明之间的关系入手开始了此次讲座,他指出,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创造出来的全部的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的总和。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归根结底是对整体中华文明的自信,文化自信的根基与出发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中华文明在其形成之初主要汇集在中原地区,随后逐步向四方扩散。中华文明在其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了外来文明的影响,源自西亚、中亚等地区的小麦栽培技术、黄牛和绵羊等家畜的饲养技术以及青铜冶炼技术逐步融入中华文明之中,并被改造生发出崭新的面貌。中国文化是一个整体的、统一的文化,涵括了历史时期中国境内和部分藩属国文化以及今天中国所有民族的文化,在其中,汉族文化具有广泛的多元性,农业民族与牧业民族的文化各有所长,并相互学习、相互影响。

关于中国文化的特点,葛剑雄教授认为,中华文明基本是独立发展的,虽然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依然具有独特的延续性,它在“以农为本”的传统中国社会环境当中生成并发展,与农业社会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在帝制时期,中国文化具有“天下之中”“无所不有”的自信,外来民族、国家的文化不断被同化,佛教等往往也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在各地方生发出新的变化。这种种文化样态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伟大生命力。

对于文化自信的理由,葛剑雄教授指出,中国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与传承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更新与完善,最适合我国的国情与民情。中国文化善于学习、不断吸收其他文化的长处,充分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为文化自信建立了坚实的根基。进而,葛剑雄教授对“文明互鉴”进行了深入的阐发,他表示,承认每一种文明都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才能从文明互鉴的角度推动国与国之间关系的进展,从利益共同体逐步发展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才能最终达到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

在讨论环节,葛剑雄教授就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延续性、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关系、外来文化对于文化自信的影响等问题与在场师生进行了热烈的、深入的探讨,更进一步拓展了在场师生对于文化自信的认知与理解。

李平生教授对此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与点评,他认为,文化自信有着深刻的政治意义、学术意义与思想意义,是我们国家非常重要的治国方略,葛剑雄教授的报告切实把“文化自信”这个话题讲深、讲透了,富有学理性。葛剑雄教授一直立足学者本心,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去探讨思想文化问题,真正是做到了“有思想的学术、有学术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