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1日,由山东大学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儒学高等研究院、尼山学堂共同主办的“儒家文明论坛”第三十三期:《历史视野中路德与儒家的人性论》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举行。本次讲座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访问学者、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世界文化系黄保罗教授主讲,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翟奎凤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黄保罗教授便向我们指出基督教的“圣”与儒家的“圣”在内涵与外延上的差异,并提醒我们注意到“圣”、“贤”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随后,黄教授从字源学角度出发,考察了“圣”字的本义及其演变。既然道统之圣、才、德、全谓之圣人,而圣人不等于天,也即是说,儒家圣贤均是有限的,但是基督教的“神”则是指向全知全能、至善。在儒家传统中,人由天生,人情出于天情、同于天情,此之谓“天命/天之就”之性。而基督教则是上帝按照其样式与形象造人,被造之初的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是好的、善的(拥有上帝的形象、样式、性情等)、无罪的和自由的。在希伯来创造论的整全“人学”中,人由肉身(flesh/Adam)、魂神(soul/hayyaah)、灵身(spirit/nismat hayyim)构成。而基督教希腊语圣经里的人学位格包括肉体、魂体、灵体,人是被“造”者但人神分立而不分离(separate but not separated)。儒家“天”“生”人的传统则预设了“天”、“人”同构的理论前提。
黄保罗教授进一步指出,原罪其实是对人的破坏,其中反映着神人关系的绝对性与人人/世界关系的相对性,而抽象的哲学神学方面在永恒中发生影响。在路德看来,人在世界上只有犯罪的自由而无行善的自由,人遵行上帝旨意却仍在痛苦、失败、绝望与灭亡之中。耶稣基督道成肉身并死而复活之后信徒成了新造的人,同时是义人与罪人,从信仰说每个信徒都已经被称为公义和圣洁的,但从应该体现出的爱的行为来说又是个还没有完全达到的罪人。随后,黄保罗教授又具体讲解了汉儒两个平行世界贤人政治(韩婴造士)与“孔教”神权(董仲舒天人感应)、奥古斯丁与贝拉基关于自由意志的争论,认为只有未来新天新地里的人才能彻底摆脱罪恶和痛苦而成为像天父上帝一样的圣洁并具有基督的样式。
讨论环节,翟奎凤教授就佛教分别心、心学无善无恶与基督教善恶分别的区别与黄保罗教授展开了讨论,在场观众也就耶儒释道交融问题、宗教社会学、宗教心理学等问题与黄保罗教授展开交流,令人受益匪浅。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黄保罗(Paulos Huang),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访问学者,《国学与西学国际学刊》和BrilI Yearbook of Chinese Theology主编并兼任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世界文化系博导教授,赫大哲学和神学双博士,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后。曾任凤凰卫视嘉宾,芬兰电视台和山东教育电视台播出的“价值中国——保罗访谈录” 26集电视系列节目制作人和节目主持人。代表作主要集中在大国学、基督教与儒家及汉语学术神学、马丁路德研究、芬兰教育全球中国文化的相遇和对话、第一的奥密等方面。出版著作三十余本,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