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历下论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品牌 > 历下论学 > 正文

儒学高等研究院成功举办2019年“历下论学”“新问题、新路径、新史料——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专题论坛

时间:2019-12-16 作者:文/孟艺 图/王明琪

12月14日,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2019年“历下论学”“新问题、新路径、新史料——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专题论坛在知新楼A1916会议室成功举办。来自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山东大学的十三位硕士、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论坛。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党委书记李平生教授到会致辞,著名中国近代史学家、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访问学者汪荣祖教授作为特邀评议人出席论坛。

李平生教授在致辞中简要介绍了《文史哲》杂志、儒学高等研究院的历史与现况,向与会报告人介绍了儒学高等研究院研究院聚焦中华传统文化、打造世界儒学研究重镇的工作举措和优势,并指出此次论坛邀请国内外优秀的青年学者一起探讨学术、把握时代脉络、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旨在拓展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加强各校之间的学术交流。李平生教授对在座的青年学者提出三点建议与期待,即进行学术研究时一要“入流”;二要“入主流”;三要“创一流”,要紧紧把握时代主流,在当前的大好机遇中争创时代一流。

大会主题发言环节,华东师范大学张喆考察了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中的反公式意识与各派对唯物史观中国化的初步尝试,并指出一些学者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分析为中共的“半封建论”定型提供了思想资源。南开大学王雪以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为研究中心,分析了传统因素在乡村建设中的实践与运用,并审视、反思了以宣扬传统文化与构建乡村基层自治组织来推进乡村复兴的成效性。山东大学察应坤通过爬梳、分析梁仲华和梁漱溟两位先生的史料,指出了梁仲华先生在乡村建设运动中的作用未得到后人全面正确认识的原因,并揭示出不同人物的不同立场、不同记述方式会导致当代人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刻板认识。华东师范大学蓝愉婷针对近代学者对《史记》之“始”的解读,探究了近代与古代对话之异与近代如何探索古代之实。中山大学路雅鑫将《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置于近代史学发展脉络中审阅,重点分析了此书的方法论与民族起源多元说,通过对照此书与同时代古史著作总结出古史研究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已形成基本的规范。山东大学汤莹系统考察了顾颉刚“中国地域非向来一统”论的提出、学术渊源、基本内涵及学术影响。

上海财经大学陈晨从历史主体论、历史动理论、历史发展论、历史规律论四个方面,归纳了马克思主义史家郭沫若、吕振羽和侯外庐对传统历史观中唯物史观因素的阐释。华东师范大学王郝维重新探究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大史学社会科学化运动终结的原因,认为傅斯年与朱希祖最核心的冲突在于史学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间的定位。北京师范大学韦祎以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为研究中心,从新与旧、中与西两个维度再探胡适在学术史上的地位,并提出了胡适学术思想的局限。山东大学李旭冉对比了中西疑古程序,认为否定中国古史记载信实性的做法与科学精神相背离,古史研究还是要坚持并发展“二重证据法”。山东大学马郡拟以游离于共产党意识形态之外、处于“失语”状态的边缘学者王宜昌为观照对象,展现民国时期唯物史观史学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山东大学唐金具试将近代治墨者对《墨经》中“科学”知识的发掘与解读作为思想文化现象考察,以探究西方知识在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内蒙古大学潘芸淇采用计量史学方法与集团分析学说考察了“重元之乱”的背景、原因及影响。

汪荣祖教授对与会报告人发言进行了精彩点评,并总结指出“新问题、新路径、新史料”的发现需要有问题意识,需要有创见,需要新理论的指引与新史料的支撑。新理论要从事实中来、从经验中来,在参考、借鉴西方理论的同时,更要注意用中国的历史经验去修正、增补西方理论,建构中国主体的叙事,用中国话语建构中国历史。

此次论坛与会报告人结合各自研究领域中的核心、前沿问题各抒己见,并重点就“唯物史观”“乡村建设研究”等问题互相切磋、砥砺学术,搭建了良好的学术交流互动平台,深化了青年学者的学术、学谊发展和山东大学与华东师大、南开大学等各校间的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