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史学研究所第二届“历下论学”博士论坛在知新楼A1916会议室成功举办。来自清华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和山东大学的十六位硕士、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论坛。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党委书记李平生教授到会致辞,儒学高等研究院杨华副教授与孙齐副研究员、陈峰教授与李长银研究员分别于上午、下午出席论坛。
李平生教授在致辞中简要介绍了首届“历下论学”研究生论坛的情况,并指出此次论坛邀请国内外优秀的青年学者一起探讨学术、把握时代脉络、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旨在拓展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加强各校之间的学术交流。李平生教授结合自己在《文史哲》编辑部工作近20年的经历对与会青年学者提出了关于论文写作的建议,并预祝此次论坛圆满成功。
上午前半场中,孙光耀《“岂有孔子、孟子要做皇帝之理”——雍正尊孔与帝王心术》一文论述了雍正尊孔思想的缘起、尊孔措施及“帝王心术”。与会者认为此文较为成熟,同时提出雍正绍述圣祖意志一部分或许应当改为“先祖(康熙)意志”,并对“规训与惩罚”“帝王心术”等表述提出修改意见。吴剑修《有秦焚书不及诸子:论“百家语”的文本性质》一文论述了“百家语”与“小说家”“传记”的关系,以及“百家语”一类书籍“道古叙事”的性质。点评人孙齐副研究员认为,此文的文献材料非常扎实,特别注意了学术史回顾是一个优点,不足是只写到1989年,近年来李零先生的著作及《出土文献中的“语”类文献》也应当提及,另不必说“文本性质”,去掉“文本”即可。雷达《从“天本”到“人本”——姚崇灭蝗的思想史意义》一文考察了姚崇灭蝗的依据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姚崇与反对者论辩的哲学意蕴,从历史的发展历程角度论述了姚崇灭蝗的意义。与会者多认为这是一篇很有趣的文章。有参会者就西方应对黑死病的历史对此文发表了看法。张韶光《从简牍中官吏的“告”看秦“吏”、“民”的关系》一文通过对出土材料与传世文献中发起“告”官吏的分析,论证发起“告”的官吏本质上为民而非吏。与会者提出了出土文献中倘有漏断并影响史实判断如何解决的问题,点评人孙齐副研究员认为,此文预设的逻辑比较简单,所以也比较易懂,论证能够自洽,只是时代稍短、材料偏少,另有刘庆等学者的研究可以参考。
后半场中,冯潇屹《“日廷图”原初意义的现象学研究》一文认为既有研究忽略了“日廷图”流行的原因,其原初意义就是“直观”。与会者多认为此文极见深度。纪少文《哲学的知觉理论VS科学的知觉理论——对知觉哲学的目标和研究进路的反思》一文,主张用因果性、解释性和概念性三个目标修订主流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对知觉哲学中知觉加工和知觉现象学的两种主导进路间的张力进行协调。主张科学和哲学研究的连续性,认为科学-哲学的协作是理智事业的常态。石烁《玛丽·阿斯特尔论习俗》一文主要论述阿斯特尔没有采纳先前政治思想传统中有关习俗的讨论模式,而是重新将习俗界定为时下流行的社会风尚。与会者均肯定了作者对于外文材料的掌握和使用,并期待作者对玛丽·阿斯特尔作出批判性的研究。倪慧丽《历史实在与客观性:海登·怀特的历史哲学与后现代语境》一文认为,后现代主义学者在历史实在和客观性方面动摇现代史学的根基,因此,要想在后现代主义的破坏中建构新的基础,就需要对后现代史学在历史实在和客观性方面的挑战做出回应。在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怀特更加注重想象、文本等因素对历史书写的影响,但是,怀特却并不否认历史实在的客观性,而是将历史实在的客观性与历史表现的客观性做了区分。与会者针对海登·怀特自己承认不承认是后现代主义者、国内是否有人后现代史学、宏大叙事与史学叙事碎片化的优劣展开了争鸣。
下午前半场中,张春光《儒家伦理的现代认同危机——以〈新青年〉〈学衡〉为切入点》一文认为儒家伦理的现代认同危机缘于西方有力量的科学的引入。点评人陈峰教授认为,此文从人类文化叙事模式入手可能过于抽象,归因的主要因素可能不是最深层次的。韩博韬《李泽厚研究四十年》试图通过系统爬梳近四十年的李泽厚研究文献,总结各时段的学界研究特征,进而通过李泽厚和李泽厚研究,揭示近四十年来我国社会思潮与学术思潮的变迁。有与会者认为,思想史的写作必须大量使用概念,而此文似乎缺少探讨中心。针对许可《重审“基督教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研究——现状、反思与再解读》一文,恰如其题目,有与会人员提出,此文应当分为三部分单独成文,即“现状研究”“反思”和“再解读”。段锦珂《英雄与暴君:民国时期的朱元璋形象》一文将民国时期的朱元璋形象区分为“英雄”与“暴君”,并解释了形象之所以有不同的原因。点评人陈峰教授认为,形象研究不能脱离朱元璋历史客体是什么这一思考,而且此文实际上是把朱元璋的形象分成了“民族英雄”“农民领袖”和“专制暴君”。
后半场中,黄昆《1912-1937年庙会存废的空间冲突与话语调适》与察应坤《村级治理中革新力量与风俗惯习博弈困境的形成及其化解——以翟城新政迎神赛会存废之争为例》都是围绕民国时期的权力空间、绩效合法等问题来展开讨论的。与会者多认为此类社会思想史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点评人李长银研究员提出,《1912-1937年庙会存废的空间冲突与话语调适》最好能体现出学界的研究成果,庙会固然是主角,但更应该有“人”的出现。陶亮线上报告《“旧经书”面向“新世界”:廖平对疆域制度的经义阐发》一文后,文中征引文献之一的作者刁春辉博士恰同时全程听录,两位廖平研究者展开了深入的对话。李旭冉《“疑古派”不疑古——古史辨派理论辩误》认为,一般认为古史辨派是疑古派,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古史辨派实际是一种在其理论预设之中就将古史信实性完全加以否定了的学派。古史辨派用以否定古史的两大理论支柱,即神话历史化和层累造成古史说也都不能成立。古史辨派及其当代继承者们对古史信实性的判断标准背离了实事求是、价值中立的原则。古史辨派是一种立场先于史料的史观派。古史研究仍然应当坚持二重证据法,坚持文献与考古的结合,走实事求是而非预设立场的道路。不过,古史辨派作为“假问题”却有真学术,其所进行的古籍辨伪与史料整理工作仍有其不可磨灭的价值。点评人李长银研究员认为,此文固有一些新看法,但事实上民国时期的檄文有更佳者。
陈峰教授和杨华副教授都认为博士论坛是提升博士科研水平、增进思想交流的良好途径。陈峰教授总结道:“希望大家能够秉持创新性与规范性的统一,期待大家日后有长足的进步。”